5月7日,有消息称,德州仪器裁撤中国区MCU研发团队,并把原MCU研发线迁往印度。
5月8日,德州仪器紧急辟谣,对“裁员”一事予以否认,并表示坚持长期投资中国的战略目标。
据悉,曾经德州仪器的MCU团队是本土化运营最好的产品线之一,立足中国市场,专门做本土定制化开发,客户响应非常快。
有分析人士称,近年来德州仪器MCU业务受到中国本土MCU公司的业务发展影响,市场竞争压力加大,此次“裁撤团队”更像是中国部分业务的调整,由此引发部分员工的岗位调动。
1、时势变幻,危机频现
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TI)是一家跨国性的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公司,成立于1930年,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业务遍布全球各地。
官网资料显示,德州仪器自1986年以来植根中国,持续投资,目前在中国建设了完整的本土支持体系,包括一体化的制造基地、两个产品分拨中心、三个研发中心、遍布全国的近20个销售和技术支持分公司。
近年来,德州仪器中国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一方面,瑞萨、NXP、Microchip、Infineon、ST等国际模拟芯片巨头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国内MCU厂商发展迅速,开始慢慢替代德州仪器的产品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在产能方面,包括华润微、士兰微、闻泰科技、格科微等在内的模拟芯片厂商,华虹和粤芯半导体等的模拟芯片代工厂商,也已经开始纷纷谋划建立12英寸晶圆线。
从国际环境角度看,拜登政府正在推动《芯片法案》,旨在提高美国在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力。
5月10日,据外媒The Information报道,美国商务部正在考虑加大对中国芯片制造商的打击力度。
目前,韩国的SK海力士、德国的英飞凌、荷兰的恩智浦半导体和美国的德州仪器等芯片企业在中国都设有工厂。尽管都是外资工厂,但也将面临与中国工厂相同的出口管制规则。
此外,美国参议院3月再次批准了一项为美国半导体芯片制造业提供520亿美元补贴的法案,以争取在数月的讨论后达成妥协。
今年以来,德州仪器的股价也经历了巨大波动。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德州仪器进行战略转移,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有消息称,为了在中国建立合理的电子产品结构,德州仪器部分上海MCU研发人员将转并入LED DRIVER芯片团队。
德州仪器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显示,营业收入49.1亿美元,净收益22.2亿美元,每股收益2.35美元。
受疫情影响,德州仪器预测二季度营业收入在42亿美元至48亿美元之间,每股收益在1.84美元至2.26美元之间。
2、三大优势,构筑护城河
作为全球模拟芯片领域的龙头,德州仪器的主要业务分为三个部分:模拟(主要包含电源解决方案,信号链产品,高容量产品),嵌入式处理(主要包含连接的微控制器,处理器),其他(主要包含用于投影仪的DLP产品,专用集成电路等)。
财报显示,德州仪器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83.44亿美元,同比增长26.85%,净利润77.69亿美元,同比增长38.86%。其中,模拟收入140.50亿美元,嵌入式处理收入30.49亿美元,其他收入12.45亿美元。
德州仪器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占据模拟芯片霸主地位,产品、市场和制造能力是其三大主要竞争优势。
德州仪器以销售小型模拟芯片为主,从汽车到医疗设备和家用电器,模拟芯片都是必不可少的组件。而且,这些模拟和嵌入式处理芯片产品的生命周期非常长,使德州仪器能够建立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库存,而不必担心过时。
目前,德州仪器拥有八万多种产品,每年生产数百亿颗数量芯片,售价范围从几分美元到几百美元,这让德州仪器有能力服务于包括工业应用、汽车电子、个人电子产品、通信设备和企业系统在内的多个市场。
其中,汽车领域是德州仪器的“战略重点”,潜力巨大。从发展趋势看,持续的工厂自动化、汽车电气化和增长电动汽车市场,都需要更多的计算机芯片。
与依赖第三方代工厂进行大批量生产的竞争对手相比,德州仪器拥有自己的制造和技术,特别是12英寸晶圆厂。
公司曾表示,12英寸晶圆厂的产量比竞争对手使用的8吋工艺生产的芯片便宜40%。此外,对于模拟用途,12英寸晶圆厂的投资回报率可能更高,因为它可以使用20到30年。
2021年10月,德州仪器完成收购美光(Micron)位于犹他州Lehi的12英寸晶圆厂。经过改造后,预计2023年初实现生产,成为德州仪器的第四个12英寸晶圆厂。
2022年2月,德州仪器宣布了未来几年的资本支出计划,到2025年,德州仪器每年将支出约35亿美元用于芯片制造,将再新建4座工厂。
在德州仪器大刀阔斧提高资本支出计划扩产的同时,也有观点质疑,晶圆厂的扩建并不能解决当前的“芯荒”,扩产不能一蹴而就,从扩产到晶圆厂实现量产至少花费1至2年以上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差下,公司恐面临产能过剩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