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中国品牌汽车的销量飙升,并非科技平权时代的「奇迹」

在知乎上有一条热门提问——「中国汽车品牌被严重低估了吗?」其中一个回答说道:「中国汽车的未来,决定于不断进步三电和智能驾驶技术,在于坚守正向研发。」

如果说,「技术水准」这种难以量化的标准,不能直观体现品牌价值,那么市场占有率则通常更易与之绑定。

在今年的前10个月中,尽管遭遇芯片危机和大环境变化,自主品牌汽车的销量仍然坚挺。以比亚迪乘用车为例,其10月全系销量为88898辆,同比增长90.9%,环比增长12.5%。其中,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售80003辆,同比增长262.9%,实现细分市场的5连冠。

在「弯道超车」被反复提及多年后,有人认为自主品牌的成功在于赛道变化和时代所趋,但实际上,若没有稳扎稳打的战术和技术积淀,以及全盘革新的决心,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实现商业层面的成功。

销量数字只是表象,在汽车行业,这样的数字背后隐含了科技平权时代中,传统中国车企在关键技术水准的质变,以及面对需求剧变形势下的技术策略。

中国品牌销量走高源于质变

根据中汽协的最新统计,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依然呈良好表现,共销售95.2万辆,环比增长16.0%,同比增长9.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7.5%,总体表现继续好于乘用车全行业。

图片

从1-10月总体表现来看,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738.7万辆,同比增长28.1%,占有率同比提升6.6%。

反观海外品牌,除法系和美系品牌因新产品策略推动上涨外,曾经的「走量大军」日系、韩系及德系品牌均呈下降趋势。

另外,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延续了良好表现,产销环比和同比继续保持增长,产销量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均为1.3倍。

「中国品牌」+「新能源需求」,这两个标签是今年汽车市场最为热门的关键词。而最能集中体现这种势头的品牌代表,当属国内新能源市场一直以来的销量冠军——比亚迪。

从今年7月开始,比亚迪的增势便开始直线拔高:7月,该品牌乘用车销量不仅卫冕销冠,还突破了5万辆大关;8月则高达60508辆,同比增长了331.9%! 9-10月,比亚迪更是进一步突破了7万及8万辆大关

在这般凶猛的走势中,我们或许能看出比亚迪旗舰车型——汉所带动的品牌溢价、DM-i、EV车型双路线的成果,以及该品牌对中国市场的透彻了解和预判。不过其实,大家更应当了解,在这数字背后,消费者「看不见」的那部分——正向研发能力,和关键技术竞争力。也正是这部分,使得比亚迪不仅跨越了新能源的阶梯,更实现了智能化层面的质变。

智能化的必经之路:化零为整

质变的背后,正是全球汽车产业共同面临的新考验——从电动化的上半场,进入到智能化的下半场。

在这场变局中,电子电气架构首当其冲。谁能率先完成向域控制器的转型,意味着谁能先将孤岛式分部的模组,变为互相联系的整体,进入到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这个阶段,域内硬件将从原本配备专属的ECU,改为统一接入与域控制单元DCU,依靠DCU的软件调用所需硬件实现各项功能,将功能与硬件解耦,解决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资源无法共享、软件难升级等一系列难题。

域控制器改变了整个业界的生态,以制造为核心的Tier1最先受到冲击,主导权开始向主机厂或有软件开发能力的Tier1归集。吉利、长城、比亚迪、上汽等国内一线主机厂均提出相关规划,博世、大陆、伟世通、电装等Tier1也在加速整套解决方案的研发落地,争取主动地位。

其中,长城计划通过GEEP 3.0到5.0三个阶段,逐步实现向域控制器再到集中式架构的演变;比亚迪则更早一步量产智能座舱域和智能车控域,成为中国首个将域控制器量产的主机厂。

今年9月,比亚迪发布的e平台3.0,将电子电气架构按照功能划分出四个域:智能车控域、智能动力域、智能驾驶域、智能座舱域,做到了整车层面的集中控制。

同时,该平台还做到了紧凑级车到大型车的全覆盖,代表其除了能够提供模块化平台本身的跨级优势以外,还可以通过域控制器易于功能开发与集成部署的特点,提供更理想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基础。

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不仅主机厂、Tier1的关系发生改变,用户的关注点也将从硬件功能、造型材料,转向车用操作系统,成为感知最强的部分。e平台3.0的自研车用操作系统BYD OS,通过软件模块化层级自下而上的分层架构,硬件驱动层、操作系统层、服务层及应用层,实现了软硬件的完全解耦。

简单的说,BYD OS底层和中间层由比亚迪设计、维护,上层则向全球开发者开放,使其通过可调用的车辆执行功能和数据,快速开发和迭代APP。同时,比亚迪还对车路云网一体化的未来应用提供了方案和接口,可以充分满足车身电子、底盘控制、动力系统、智能驾驶等多领域的应用。

如何掌握新能源领域话语权?

即使向智能电动汽车转型,续航仍将占据关键地位。电池是其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但盲目追求续航的阶段正在成为过去,行业开始进入到新的理性竞争阶段。

首先,高能量密度电芯热度衰退,特斯拉、小鹏在内的更多车企选择经济和性能更平衡的磷酸铁锂电池。国内供应链市场还在今年5月和8月,分别实现磷酸锂铁电池对三元锂电池的产销双重反超。

其次,比亚迪去年发布的刀片电池,其无模组布局、热失控下的高安全性,又成为行业典范,引起宁德时代、广汽埃安等企业的跟随。

今年,比亚迪e平台3.0再进一步,提出了更前瞻的车身电池一体化安全设计。其不仅在无模组的基础上,连同电池包一并取消,将刀片电池直接安装在底盘预留空间内,实现最终极的高密度布局,还将刀片电池融入车身传力设计之中,让整车传力结构更完整。

此外,e平台3.0还拥有全球首款量产8合1电动力总成,进一步减少了动力损失,同时引入另一大「增加续航」的创新技术创新,热泵系统架构。比亚迪在乘员舱外,还将动力电池、电动力总成集成进热泵的换热和调温范围,最大化发挥其换热优势。

比亚迪公开数据显示,e平台 3.0热泵系统具有11种工作模式,可充分利用环境、动力总成,甚至乘员舱和动力电池的余热,实现-30℃到60℃的宽域工作温度,冬季续航里程最大提升20%。

同时,针对热泵搬运效率通常在-10℃就会受到明显影响的问题。比亚迪e平台3.0还设计了一种软件控制程序,通过降低电机效率产生更多废热,在严寒地区保证有足够的热源供热。具体功率还可以根据驾驶员需求实时变化,以及车内、空调、电池温度,实时调整。

小结:

今年9月,比亚迪汉EV四驱旗舰型加推的5G丹拿智能音乐座舱令人印象深刻。对于如今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说,这一类产品就像是中国品牌「高端化、电动化、智能化」的一个缩影。此类车型的推出,意味着中国车企愈发擅长挖掘中国市场需求及洞察前沿技术趋势,也预示着它们还将一步步地继续挤压合资、外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在市场中,从没有什么「奇迹」。尤其对于数十万量级的大型车企来说,决定性因素只能是软硬实力和前瞻性策略。

未来,类似「中国汽车品牌被严重低估了吗?」这样的问题,或许就不再算是个问题了。

产业新能源汽车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