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汪雨晴校对文婧 编辑

从ULMFiT、Transformer、BERT等经典模型看NLP发展趋势

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简称NLP)是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的子领域,专注于人机语言交互,探讨如何处理和运用自然语言。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最早可以说开始于图灵测试,经历了以规则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流行于现在基于统计学的模型和方法,从早期的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基于高维稀疏特征的训练方式,到现在主流的深度学习方法,使用基于神经网络的低维稠密向量特征训练模型。
 
总结过去二十年里,无数先辈辛劳付出带来的璀璨成果,以下3个代表性工作应该被列为里程碑事件:

1)2003年Bengio提出神经网络语言模型NNLM,从此统一了NLP的特征形式——Embedding;
2)2013年Mikolov提出词向量Word2vec,延续NNLM又引入了大规模预训练(Pretrain)的思路;
3)2017年Vaswani提出Transformer模型,实现用一个模型处理多种NLP任务。2018年底,基于Transformer架构,开始出现一大批预训练语言模型,刷新众多NLP任务。
 
当前,随着深度学习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NLP领域的研究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研究者设计各种模型和方法,来解决NLP的各类问题。如今,NLP应用已经变得无处不在。我们似乎总是不经意间发现一些网站和应用程序,以这样的或那样的形式利用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际上,在近年来的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顶会上,深度学习也往往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自然语言处理方向成为模型与计算能力的较量。为此,本文介绍了自2018年起一些顶级的预训练模型,读者们可以用它们来开始你的自然语言处理之旅,并复制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NLP模型盘点

1、ULMFiT
 
GitHub 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fastai/fastai/tree/master/courses/dl2/imdb_scripts
ULMFiT的预训练模型论文:
https://www.paperswithcode.com/paper/universal-language-model-fine-tuning-for-text
其他研究论文
https://arxiv.org/abs/1801.06146
ULMFiT 由 fast.ai 的 Jeremy Howard 和 DeepMind 的 Sebastian Ruder 提出并设计。ULMFiT 是 Universal Language Model Fine-Tuning(通用语言模型微调)的缩写。其实根据它的名字,基本就可以知道它的操作流程,具体见上图:一共是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语言模型的预训练、然后是语言模型的finetune、最后是分类任务的finetune。
 
ULMFiT 使用新的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实现了最先进的结果。该方法包括在 Wikitext 103 数据集上训练的预处理语言模型进行微调,使其不会忘记以前所学的内容,从而将其微调为一个新的数据集。在文本分类任务方面,ULMFiT 的性能优于许多最先进的技术。使用这种预训练的语言模型,让我们能够在使用更少的标记数据的情况下训练分类器。尽管网络上未标记的数据几乎是无穷无尽的,但标记数据的成本很高,而且非常耗时。
 
2、Transformer

GitHub 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tensorflow/models/tree/master/official/transformer
Transformer预训练模型论文《Attention IsAll You Need》
https://www.paperswithcode.com/paper/attention-is-all-you-need
其他研究论文
https://arxiv.org/abs/1706.03762
 
2017年之前,语言模型都是通过RNN、ISTM来建模,这样虽然可以学习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但是无法并行化,给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带来了困难,因此Google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完全基于attention来对语言建模的模型,叫做Transformer。Transformer摆脱了NLP任务对于RNN、ISTM的依赖,使用了self-attention的方式对上下文进行建模,提高了训练和推理的速度,Transformer也是后续更强大的NLP预训练模型的基础。
 
实践发现,当模型变得越来越大,样本数越来越多的时候,self-attention无论是并行化带来的训练提速,还是在长距离上的建模,都是要比传统的RNN、ISTM好很多。Transformer现在已经各种具有代表性的NLP预训练模型的基础,Bert系列使用了Transformer的encoder,GPT系列使用了Transformer的decoder。在推荐领域,Transformer的multi-head attention也应用得很广泛。
 
3、BERT

GitHub 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google-research/bert
BERT预训练模型论文
https://www.paperswithcode.com/paper/bert-pre-training-of-deep-bidirectional#code
其他研究论文
https://arxiv.org/pdf/1810.04805.pdf
 
BERT,是 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双向编码器表示)的缩写,它从单词的两边(左边和右边)来考虑上下文。在BERT之前,将预训练的embedding应用到下游任务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feature-based,例如ELMo这种将经过预训练的embedding作为特征引入到下游任务的网络中;一种是fine-tuning,例如GPT这种将下游任务接到预训练模型上,然后一起训练。然而这2种方式都会面临同一个问题,即无法直接学习到上下文信息,比如ELMo只是分别学习上文和下文信息,然后concat起来表示上下文信息;而GPT只能学习上文信息。因此,作者提出一种基于Transformer encoder的预训练模型,可以直接学习到上下文信息,叫做BERT。BERT使用了12个transformer encoder block,在13G的数据上进行了预训练,可谓是NLP领域大力出奇迹的代表。
 
BERT 是第一个无监督、深度双向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预训练系统。它只使用纯文本语料库进行训练。在发布的时候,BERT 在 11 个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上取得了最先进的结果。这真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你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在单个 GPU 上)使用 BERT 训练自己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例如问答系统)。总之,BERT真正地影响了学术界和工业界。无论是GLUE,还是SQUAD,现在榜单上的高分方法都是在BERT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改进。不过BERT也并不是万能的,BERT的框架决定了这个模型适合解决自然语言理解的问题,因为没有解码的过程,所以BERT不适合解决自然语言生成的问题。因此如何将BERT改造成适用于解决机器翻译,文本摘要问题的框架,是今后值得研究的一个点。
 
4、Transformer-XL

GitHub 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kimiyoung/transformer-xl
研究论文 :
https://arxiv.org/abs/1901.02860
 
Transformer-XL由 Google AI 团队开发,是对Transformer的改进或变种,主要是解决长序列的问题,其中XL表示extra long,可以帮助机器理解超出固定长度限制的上下文。Transformer-XL 比普通的 Transformer 要快上 1800 倍。在最近流行的XLNet中就是使用Transformer-XL作为基础模块。
 
5、XLNet

GitHub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topics/xlnet

2018年底谷歌推出了BERT,该模型一经问世就占据了NLP界的统治地位,如今CMU和Google brain联手推出了BERT的改进版XLNet。在这之前也有很多公司对BERT进行了优化,包括百度、清华的知识图谱融合,微软在预训练阶段的多任务学习等等,但是这些优化并没有把BERT致命缺点进行改进。XLNet作为BERT的升级模型,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优化:

  • 采用AR模型替代AE模型,解决mask带来的负面影响

  • 双流注意力机制

  • 引入transformer-xl


6、GPT-2

GitHub 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openai/gpt-2
研究论文:
https://d4mucfpksywv.cloudfront.net/better-language-models/language-models.pdf
 
GPT-2 是一种基于transformer 的大型语言模型,具有 15 亿个参数,在 800 万网页数据集上进行训练。它是论文《语言模型是无人监督的多任务学习者》(Language Models are Unsupervised Multitask Learners)的代码实现。
 
GPT-2 经过训练后,可以预测 40GB 互联网文本数据的下一个出现的单词。该模型在 800 万个 Web 页面的数据集进行训练。为了供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测试,开发人员发布了一个小得多的 GPT-2 版本。原始模型有 15 亿个参数,而开源的示例模型仅有 1.17 亿个。
 
7、MPNet

代码和模型链接:
https://github.com/microsoft/MPNet
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pdf/2004.09297.pdf
 
近年来,预训练语言模型无疑成为了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热点。这些模型通过设计有效的预训练目标,在大规模语料上学习更好的语言表征来帮助自然语言的理解和生成。其中,BERT 采用的掩码语言模型 MLM 和 XLNet 采用的排列语言模型 PLM 是两种比较成功的预训练目标。然而,这两种训练目标各有优缺,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此,结合BERT、XLNet的思路,南京大学和微软在2020年共同提出了新的预训练语言模型MPNet:Masked and Permuted Pre-training for Language Understanding。它在 PLM 和 MLM 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在自然语言理解任务 GLUE 和 SQuAD 中,超越 BERT、XLNet 和 RoBERTa 等预训练模型,取得了更好的性能。
 
8、ALBert

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pdf/1909.11942.pdf

尽管GPT-2.0,XLNET,RoBERTa等预训练模型确实都基于BERT了做了一些改进,在模型结构、训练模式等方面都有一些创新,但是大部分的预训练模型也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即模型相对“笨重”,预训练成本高。ALBERT的作者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ALBERT这个模型的。其试图解决大部分预训练模型训练成本高,参数量巨大的问题。ALBERT为了减少模型参数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词嵌入参数因式分解
2.隐藏层间参数共享

为了提升模型性能,ALBERT提出了一种新的训练任务:句子间顺序预测。
 

Albert效果
 
从结果看,相比于BERT,ALBERT能够在不损失模型性能的情况下,显著的减少参数量。此外,ALBERT还有一个albert_tiny模型,其隐藏层仅有4层,模型参数量约为1.8M,非常的轻便。相对于BERT,其训练和推理预测速度提升约10倍,但精度基本保留,语义相似度数据集LCQMC测试集上达到85.4%,相比bert_base仅下降1.5个点。对于一些相对比较简单一些或实时性要求高的任务,如语义相似度计算、分类任务等,ALBERT很适合。
 
9、ELECTRA

GitHub地址:
https://github.com/google-research/electra
论文地址:
https://openreview.net/pdf?id=r1xMH1BtvB
 
ELECTRA来自谷歌AI,不仅拥有BERT的优势,效率还比它高。它是一种新预训练方法,叫做replaced token detection (RTD)。它能够高效地学习如何将收集来的句子进行准确分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token-replacement。在效率上,只需要RoBERTa和XLNet四分之一的计算量,就能在GLUE上达到它们的性能。并且在SQuAD上取得了性能新突破。这就意味着“小规模,也有大作用”,在单个GPU上训练只需要4天的时间,精度还要比OpenAI的GPT模型要高。目前,ELECTRA已经作为TensorFlow的开源模型发布,包含了许多易于使用的预训练语言表示模型。
 
10、ELMo

GitHub 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allenai/allennlp/blob/master/tutorials/how_to/elmo.md
研究论文
https://arxiv.org/pdf/1802.05365.pdf
 
ELMo(是 Embedding fromLanguage Models 的缩写)是一种用向量和嵌入表示单词的新方法,在构建自然语言处理模的上下文非常有用。2018年3月份,ELMo出世。该paper是NAACL18 Best Paper。在之前2013年的word2vec及2014年的GloVe的工作中,每个词对应一个vector,对于多义词无能为力。ELMo的工作对于此,提出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不同于以往的一个词对应一个向量,是固定的。在ELMo世界里,预训练好的模型不再只是向量对应关系,而是一个训练好的模型。使用时,将一句话或一段话输入模型,模型会根据上线文来推断每个词对应的词向量。这样做之后明显的好处之一就是对于多义词,可以结合前后语境对多义词进行理解。比如apple,可以根据前后文语境理解为公司或水果。
 
二、NLP发展趋势
 
从目前来看,大规模语料预训练+finetune的方式,应该会是NLP接下去几年的主流。各种基于语言模型的改进也是层出不穷。虽然玩法种类各异,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具有突破性的方向。
 
1、巨无霸系列:T5、GPT3、MegatronLM

前期BERT到RoBERTa,GPT到GPT2效果的提升,已经证明更多数据可以跑出更强大更通用的预训练模型。去年底到今年,英伟达、谷歌、Open-AI相继放出巨无霸模型MegatronLM(83亿参数)、T5(110亿)、GPT3(1500亿),不断刷榜令人咋舌的同时也彰显了巨头们的实力。相信未来,巨无霸模型依然会成为大公司的研究目标之一,却让普通科研人员可望不可及。
 
2、小而美系列:DistillBERT、TinyBERT、FastBERT
 
没有前排巨头们的经济实力,普通公司和科研机构沿着相反赛道-模型轻量化下足了功夫。如何在尽可能少的参数量下,取得和大模型接近的效果,同时训练/预测速度翻倍,是很实际很有价值的课题。这其中,有代表性的工作如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发布的TinyBERT、北大的FastBERT都取得了瞩目的效果。例如FastBERT在BERT的每一层都接入一个分类器,通过样本自适应机制自动调整每个样本的计算量(容易的样本通过一两层就可以预测出来,较难的样本则需要走完全程)。
 
3、潜力股系列:few shotlearning

在实际业务场景中,对于中小AI企业往往容易出现数据量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下,迁移学习小样本学习可能会非常有帮助。受到人类具有快速从少量(单)样本中学习能力的启发,让模型在少量样本中学习获得有力的泛化能力,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
 
总结近些年自然语言处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会发现有如下趋势变化:

第一,神经网络深入到NLP各个领域之中,由此带来的崭新的神经NLP的建模、学习和推理方法,在我刚才所介绍的典型NLP任务中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第二,以BERT为代表的一系列预训练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体现了大规模语言数据所蕴含的普遍语言规律和知识与具体应用场景巧妙结合的潜力;
第三,低资源的NLP任务获得了广泛重视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除了以上技术上的显著进步,中国的NLP的进展也引起了世界瞩目。从顶会(ACL、EMNLP、COLING 等)论文发表来看,过去五年来连续居于世界第二名;仅次于美国,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以中文为中心的机器翻译,现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在聊天和对话方面,中国也位居世界前列。总之,从中国到亚洲到世界,NLP领域的整个趋势是不同的层次、不同水平都在进行努力。正如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周明所说,NLP进入了黄金十年。随着未来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工智能对NLP带来的庞大的需求,大规模的各类数据可供模型训练,以神经网络NLP为代表的各种新方法将一步步提升建模水平,各种评测和各种开放平台推动NLP研究和推广的能力,日益繁荣的AI和NLP领域促进专门人才的培养等等,相信NLP领域将会迎来更多里程碑实践,越来越多的智能应用将随之落地。
THU数据派
THU数据派

THU数据派"基于清华,放眼世界",以扎实的理工功底闯荡“数据江湖”。发布全球大数据资讯,定期组织线下活动,分享前沿产业动态。了解清华大数据,敬请关注姐妹号“数据派THU”。

入门NLP
2
相关数据
微软亚洲研究院机构

微软亚洲研究院于1998年在北京成立,是微软公司在亚太地区设立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机构,也是微软在美国本土以外规模最大的一个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自然用户界面、智能多媒体、大数据与知识挖掘、人工智能、云和边缘计算、计算机科学基础等领域的研究,致力于推动计算机科学前沿发展,着眼下一代革命性技术的创新,助力微软实现长远发展战略。

http://www.msra.cn
华为机构

华为创立于1987年,是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

https://www.huawei.com/cn/
DeepMind机构

DeepMind是一家英国的人工智能公司。公司创建于2010年,最初名称是DeepMind科技(DeepMind Technologies Limited),在2014年被谷歌收购。在2010年由杰米斯·哈萨比斯,谢恩·列格和穆斯塔法·苏莱曼成立创业公司。继AlphaGo之后,Google DeepMind首席执行官杰米斯·哈萨比斯表示将研究用人工智能与人类玩其他游戏,例如即时战略游戏《星际争霸II》(StarCraft II)。深度AI如果能直接使用在其他各种不同领域,除了未来能玩不同的游戏外,例如自动驾驶、投资顾问、音乐评论、甚至司法判决等等目前需要人脑才能处理的工作,基本上也可以直接使用相同的神经网上去学而习得与人类相同的思考力。

https://deepmind.com/
周明人物

周明博士,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国际计算语言学协会(ACL)候任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文信息技术专委会主任、术语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学校博士导师。 周明博士198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1991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1-1993年清华大学博士后,随后留校任副教授。1996-1999访问日本高电社公司领导中日机器翻译研究。他是中国第一个中英翻译系统CEMT-I(哈工大1989年)、日本最有名的中日机器翻译产品J-北京(日本高电社1998年)的研制者。 1999年,周明博士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不久开始负责自然语言研究组。他带领团队进行了微软输入法、英库词典(必应词典)、中英翻译、微软中国文化系列(微软对联、微软字谜、微软绝句)等重要产品和项目的研发,并对微软Office、必应搜索、Windows等产品中的自然语言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周明博士领导研究团队与微软产品组合作开发了微软小冰(中国)、Rinna(日本)、Zo(美国)等聊天机器人系统。 周明博士发表了120余篇重要会议和期刊论文(包括50篇以上的ACL文章),拥有国际发明专利40余项。他多年来通过微软与中国和亚太地区的高校合作计划,包括微软-高校联合实验室、微软实习生计划、微软-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青年教师铸星培养计划,与高校和学术组织联合举办暑期学校和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对推动自然语言处理在中国和亚太的卓越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深度学习技术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机器学习的分支,是一种试图使用包含复杂结构或由多重非线性变换构成的多个处理层对数据进行高层抽象的算法。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中一种基于对数据进行表征学习的算法,至今已有数种深度学习框架,如卷积神经网络和深度置信网络和递归神经网络等已被应用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音频识别与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并获取了极好的效果。

机器学习技术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计算复杂性理论等多门学科。机器学习理论主要是设计和分析一些让计算机可以自动“学习”的算法。因为学习算法中涉及了大量的统计学理论,机器学习与推断统计学联系尤为密切,也被称为统计学习理论。算法设计方面,机器学习理论关注可以实现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算法。

自然语言理解技术

自然语言理解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课题之一,也被广泛认为是最困难和最具标志性的任务。最经典的两个人工智能思想实验——图灵测试和中文房间,都是围绕自然语言理解来构建的。自然语言理解在人工智能技术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一方面承载着机器和人的交流,另一方面直达知识和逻辑。自然语言理解也是人工智能学者孜孜以求的圣杯,机器学习的巨擘 Michael I. Jordan 就曾经在 Reddit 上的 AMA(Ask Me Anything)栏目中畅想用十亿美元建立一个专门用于自然语言理解的实验室。

GloVe技术

Stanford开发的用于词向量表示的一个库/工具

人工智能技术

在学术研究领域,人工智能通常指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并采取行动以实现最优的可能结果的智能体(intelligent agent)

词嵌入技术

词嵌入是自然语言处理(NLP)中语言模型与表征学习技术的统称。概念上而言,它是指把一个维数为所有词的数量的高维空间嵌入到一个维数低得多的连续向量空间中,每个单词或词组被映射为实数域上的向量。

参数技术

在数学和统计学裡,参数(英语:parameter)是使用通用变量来建立函数和变量之间关系(当这种关系很难用方程来阐述时)的一个数量。

文本分类技术

该技术可被用于理解、组织和分类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文本文档。文本挖掘所使用的模型有词袋(BOW)模型、语言模型(ngram)和主题模型。隐马尔可夫模型通常用于词性标注(POS)。其涵盖的主要任务有句法分析、情绪分析和垃圾信息检测。

TensorFlow技术

TensorFlow是一个开源软件库,用于各种感知和语言理解任务的机器学习。目前被50个团队用于研究和生产许多Google商业产品,如语音识别、Gmail、Google 相册和搜索,其中许多产品曾使用过其前任软件DistBelief。

注意力机制技术

我们可以粗略地把神经注意机制类比成一个可以专注于输入内容的某一子集(或特征)的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最早是由 DeepMind 为图像分类提出的,这让「神经网络在执行预测任务时可以更多关注输入中的相关部分,更少关注不相关的部分」。当解码器生成一个用于构成目标句子的词时,源句子中仅有少部分是相关的;因此,可以应用一个基于内容的注意力机制来根据源句子动态地生成一个(加权的)语境向量(context vector), 然后网络会根据这个语境向量而不是某个固定长度的向量来预测词。

知识图谱技术

知识图谱本质上是语义网络,是一种基于图的数据结构,由节点(Point)和边(Edge)组成。在知识图谱里,每个节点表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实体”,每条边为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知识图谱是关系的最有效的表示方式。通俗地讲,知识图谱就是把所有不同种类的信息(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连接在一起而得到的一个关系网络。知识图谱提供了从“关系”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图谱这个概念最早由Google提出,主要是用来优化现有的搜索引擎。不同于基于关键词搜索的传统搜索引擎,知识图谱可用来更好地查询复杂的关联信息,从语义层面理解用户意图,改进搜索质量。比如在Google的搜索框里输入Bill Gates的时候,搜索结果页面的右侧还会出现Bill Gates相关的信息比如出生年月,家庭情况等等。

机器翻译技术

机器翻译(MT)是利用机器的力量「自动将一种自然语言(源语言)的文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目标语言)」。机器翻译方法通常可分成三大类: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RBMT)、统计机器翻译(SMT)和神经机器翻译(NMT)。

神经网络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监督式机器学习模型,那时候研究者构想了「感知器(perceptron)」的想法。这一领域的研究者通常被称为「联结主义者(Connectionist)」,因为这种模型模拟了人脑的功能。神经网络模型通常是通过反向传播算法应用梯度下降训练的。目前神经网络有两大主要类型,它们都是前馈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其中 RNN 又包含长短期记忆(LSTM)、门控循环单元(GRU)等等。深度学习是一种主要应用于神经网络帮助其取得更好结果的技术。尽管神经网络主要用于监督学习,但也有一些为无监督学习设计的变体,比如自动编码器和生成对抗网络(GAN)。

迁移学习技术

迁移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就是把为任务 A 开发的模型作为初始点,重新使用在为任务 B 开发模型的过程中。迁移学习是通过从已学习的相关任务中转移知识来改进学习的新任务,虽然大多数机器学习算法都是为了解决单个任务而设计的,但是促进迁移学习的算法的开发是机器学习社区持续关注的话题。 迁移学习对人类来说很常见,例如,我们可能会发现学习识别苹果可能有助于识别梨,或者学习弹奏电子琴可能有助于学习钢琴。

word2vec技术

Word2vec,为一群用来产生词向量的相关模型。这些模型为浅而双层的神经网络,用来训练以重新建构语言学之词文本。网络以词表现,并且需猜测相邻位置的输入词,在word2vec中词袋模型假设下,词的顺序是不重要的。 训练完成之后,word2vec模型可用来映射每个词到一个向量,可用来表示词对词之间的关系。该向量为神经网络之隐藏层。 Word2vec依赖skip-grams或连续词袋(CBOW)来建立神经词嵌入。Word2vec为托马斯·米科洛夫(Tomas Mikolov)在Google带领的研究团队创造。该算法渐渐被其他人所分析和解释。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自然语言处理(英语: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缩写作 NLP)是人工智能和语言学领域的分支学科。此领域探讨如何处理及运用自然语言;自然语言认知则是指让电脑“懂”人类的语言。自然语言生成系统把计算机数据转化为自然语言。自然语言理解系统把自然语言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更易于处理的形式。

图灵测试技术

图灵测试(英语:Turing test,又译图灵试验)是图灵于1950年提出的一个关于判断机器是否能够思考的著名试验,测试某机器是否能表现出与人等价或无法区分的智能。测试的谈话仅限于使用唯一的文本管道,例如计算机键盘和屏幕,这样的结果是不依赖于计算机把单词转换为音频的能力。

多任务学习技术

因式分解技术

在数学中,把一个数学因子(比如数字,多项式,或矩阵)分解其他数学因子的乘积。比如:整数15可以分解成两个质数3和5的乘积,一个多项式x^2 -4 可被因式分解为(x+2)(x-2)。

自然语言生成技术

自然语言生成(NLG)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部分,从知识库或逻辑形式等等机器表述系统去生成自然语言。这种形式表述当作心理表述的模型时,心理语言学家会选用语言产出这个术语。自然语言生成系统可以说是一种将资料转换成自然语言表述的翻译器。不过产生最终语言的方法不同于编译程式,因为自然语言多样的表达。NLG出现已久,但是商业NLG技术直到最近才变得普及。自然语言生成可以视为自然语言理解的反向: 自然语言理解系统须要厘清输入句的意涵,从而产生机器表述语言;自然语言生成系统须要决定如何把概念转化成语言。

问答系统技术

问答系统是未来自然语言处理的明日之星。问答系统外部的行为上来看,其与目前主流资讯检索技术有两点不同:首先是查询方式为完整而口语化的问句,再来则是其回传的为高精准度网页结果或明确的答案字串。以Ask Jeeves为例,使用者不需要思考该使用什么样的问法才能够得到理想的答案,只需要用口语化的方式直接提问如“请问谁是美国总统?”即可。而系统在了解使用者问句后,会非常清楚地回答“奥巴马是美国总统”。面对这种系统,使用者不需要费心去一一检视搜索引擎回传的网页,对于资讯检索的效率与资讯的普及都有很大帮助。从系统内部来看,问答系统使用了大量有别于传统资讯检索系统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如自然语言剖析(Natural Language Parsing)、问题分类(Question Classification)、专名辨识(Named Entity Recognition)等等。少数系统甚至会使用复杂的逻辑推理机制,来区隔出需要推理机制才能够区隔出来的答案。在系统所使用的资料上,除了传统资讯检索会使用到的资料外(如字典),问答系统还会使用本体论等语义资料,或者利用网页来增加资料的丰富性。

语言模型技术

语言模型经常使用在许多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应用,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词性标注,句法分析和资讯检索。由于字词与句子都是任意组合的长度,因此在训练过的语言模型中会出现未曾出现的字串(资料稀疏的问题),也使得在语料库中估算字串的机率变得很困难,这也是要使用近似的平滑n元语法(N-gram)模型之原因。

百度智能云机构

百度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是一家互联网综合信息服务公司,更是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型公司。2000年1月1日创立于中关村,公司创始人李彦宏拥有“超链分析”技术专利,也使中国成为美国、俄罗斯、和韩国之外,全球仅有的4个拥有搜索引擎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http://www.baidu.com
ELMo技术

ELMO 是“Embedding from Language Models”的简称, ELMO 本身是个根据当前上下文对 Word Embedding 动态调整的思路。ELMO 采用了典型的两阶段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利用语言模型进行预训练;第二个阶段是在做下游任务时,从预训练网络中提取对应单词的网络各层的 Word Embedding 作为新特征补充到下游任务中。

Transformer-XL技术

Transformer-XL 预训练模型是对 Transformer 及语言建模的修正,这项前沿研究是2019年1月份公布。一般而言,Transformer-XL 学习到的长期依赖性比标准 Transformer 学到的长 450%,无论在长序列还是短序列中都得到了更好的结果,而且在评估时比标准 Transformer 快 1800 多倍。

GPT-2技术

GPT-2是OpenAI于2019年2月发布的基于 transformer 的大型语言模型,包含 15 亿参数、在一个 800 万网页数据集上训练而成。据介绍,该模型是对 GPT 模型的直接扩展,在超出 10 倍的数据量上进行训练,参数量也多出了 10 倍。在性能方面,该模型能够生产连贯的文本段落,在许多语言建模基准上取得了 SOTA 表现。而且该模型在没有任务特定训练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初步的阅读理解、机器翻译、问答和自动摘要。

样本通机构

品冠天成是一支以「Mobile First」理念驱动的团队,致力于为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打造移动互联网产品解决方案。 公司核心团队来自移动互联网、工业媒体、数据挖掘等多个专业领域,符合的行业背景和跨界的知识结构形成了品冠天成的独特优势。目前客户包含西门子、ABB、施耐德、三菱、东芝等多家全球 500 强企业。

http://www.yangbentong.com/
小样本学习技术

人类非常擅长通过极少量的样本识别一个新物体,比如小孩子只需要书中的一些图片就可以认识什么是“斑马”,什么是“犀牛”。在人类的快速学习能力的启发下,研究人员希望机器学习模型在学习了一定类别的大量数据后,对于新的类别,只需要少量的样本就能快速学习,这就是 Few-shot Learning 要解决的问题。

量化技术

深度学习中的量化是指,用低位宽数字的神经网络近似使用了浮点数的神经网络的过程。

推荐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