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王艺撰文

创新工场上阵开课,这项培养计划能搭救人不够用的AI公司吗?

AI 市场人才紧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各巨头公司不惜从高校重金挖角也不是一例两例,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以及高校教授投入商业公司的怀抱。


一边是教授少了,带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人少了。另一边,市场还需要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入行,改变 AI 公司数量和规模增速与人才配比的矛盾。

就连一家创投机构也挽起袖子站出来,想要利用自己的资源去解决问题。

4 月 3 日成为一个开学日。这一天,由教育部、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首个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正式启动。

这是一个为期 5 年的长远计划。五年后,主办方希望能够培养出至少 500 名人工智能相关的高校教师和 5000 名学生。授课教师包括图灵奖得主 John E. Hopcroft、 深度学习教父 Geoffrey Hinton、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李开复等行业专家。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身体状况原因,Hinton 可能很难实现面授,具体授课方式主办方并未透露。

John E. Hopcroft

今年是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将有 100 名教师和 300 名学生参加。目前,教师的筛选工作已经完毕,学生的报名通道已经开启。(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报名页面)

也就是说,该计划的宗旨是,除直接培养能够进入行业的学生人才外,还希望通过对教师的培养辐射更多的在校学生。

「我们期望有 80% 到 90% 的老师经过暑期培训之后,秋天回到各自的学校,会主讲一门人工智能理论结合应用实践的课程。」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副院长王咏刚表示。

为此,主办方对于参与课程的教师设定了严格的筛选标准:第一,教师需要来自开办了计算机课程,特别是开办了人工智能课程的院校;第二,参与课程的教师必须有开办人工智能,特别是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的诉求。

王咏刚介绍道,除了对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之外,主办方还会联合几个科研机构以及教育培训机构一起为教师们准备一套 AI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大纲。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课件资料,参考资料、课后实习作业、项目作业等一套完整的资料。

主办方希望能够通过本次培养计划,整合中美 AI 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探索出适合中国 AI 人才的教学模式,并在中国建立可推广的 AI 教学体系,提升 AI 人才培养效率。

「我们希望教师也能为我们培养人才的初衷服务。」王永刚说。

首期参加培训的教师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该计划为公益性质,对参与培训的老师和学生均免费。完成培训并经考核合格者将被授予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北京大学四方盖章的结业证书。

既然是公益性质,为什么创新工场有意愿做这件事?

「创新工场是一家投资机构,只有产业稳定健康地发展,创新工场才有更多的项目可投,才有更多的成长机会。」王咏刚说,

「但我们也深深感觉到,从我们今天的教育系统毕业的学生,离工程界、产业界对 AI 人才的需求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创新工场认为,优秀项目的根基在于充足的人才供应。水涨才能船高,这是创新工场最主要的考虑。

「曾经互联网时代或者更早期的时候,相对来说中低素质的人才可以通过写一个 App 创业。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今天的创业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王永刚说,「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或者医药这类高新技术领域,创业者需要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非常深厚的工程应用能力,这种人才在整个行业是奇缺的。」


领英大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超过 190 万,其中美国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超过 85 万,高居榜首。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超过 5 万人,排在全球第 7 位。印度、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分列 2-5 位。据《人民日报》此前报道,我国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超过 500 万。

由于稀缺性,AI 人才的薪酬在各企业的争夺中一路飙升。据 2018 年就业市场的一项调查结果,AI 方向的应届硕博毕业生,最高年薪可达 50 万至 70 万元。

开出高价却招不到人,是当前 AI 企业所面临的主要痛点。与此同时,人才的短缺也是掣肘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在人工智能赛场上一较高低的主要因素。


中国缺乏顶尖的 AI 人才。据 AMiner 2017 年 AI 与自动驾驶汽车研究报告,全球领军 AI 专家共 742 人,美国占比 68%,中国仅为 6.36%。


人才的差距来自于教育体系的差距。目前,全球共有超过 360 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其中美国拥有近 170 所,中国仅 30 多所。

相比较而言,在中国,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还不是一级学科,多分散于计算机和自动化等院系中。而且我国设置 AI 研究方向的高校,多为研究所或实验室,没有 AI 基础学科以及应用类 AI 专业。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杨放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因为 AI 不是一级学科,导致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教学和科研活动散落在其他多个一级学科中,智能专业课程不是重点学习内容,学时占比也较少,存在着高开低走、碎片化、低水平重复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技术人才的培养。」

对此,在启动仪式现场,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透露,教育部将进一步完善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学科体系,正在研究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

李开复和 John E. Hopcroft 在现场

事实上,创新工场不是唯一一家试图推动 AI 人才培养的商业公司。2017 年年中,在 1024 开发者节上,科大讯飞推出了「AI 大学」。这是一个在线学习平台,同时开展线下实战活动以及线上社区交流。

「AI 大学」副校长胡国平表示,讯飞希望能够通过 AI 大学培养出人工智能时代亟需的三类人才:

能够研究新的算法和理论的顶尖科学家;

能够承担 AI 技术的持续打磨、迭代优化等相关工作的 AI 的技术研究工程师;

以及能够基于相关的 AI 技术实现产品和服务创新,同时能够对传统行业进行升级改造的大量泛 AI 人才。

从官网看来,科大讯飞的「AI 大学」课程既涵盖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技术点的解析,也涵盖从 CES 看行业趋势、AI 与行业的结合、创业公开课等行业向的解读。课程目前均为免费,最热门的课程有 3000 多人观看。

创新工场和科大讯飞是在 AI 人才培养领域动作较大的两家公司。目前,大多数 AI 公司的人才培养计划还停留在与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的阶段,可以说是 AI 公司的标配。

例如旷视与西安交通大学、微信与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讯飞与中国科技大学、商汤与上海交通大学、思必驰与上海交通大学等。一般来说,每一家 AI 公司的合作高校不止一个,一所高校也并不只与一家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从公司的角度来说,这背后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是提前掌握人才,二是看重高校的科研力量。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副所长刘成林认为,校企结合可以让产业界的需求提前渗透进学术界:「当博士生三年毕业的时候,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换成一个产品或者某个技术环节。」

对另一拨不想错过 AI 浪潮的公司来说,AI 人才短缺,也是商机,他们经营起了「卖课」的生意。

在众多 AI 培训课程中,最高大上的要数吴恩达售价 49 美元每月的深度学习课程 Deeplearning.ai,这是一个以职业路线的培养为导向设计的 AI 课程,适合具备一定 AI 基础知识的初学者。吴恩达希望通过 Deeplearning.ai,为行业培养具备实操素养的人才。

在线课程平台优达学城的课程设置中,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也是重要方向,比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无人机系统开发、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Python 语言等。

此外,国内的课程平台如 51CTO、CSDN、网易公开课等也都有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提供。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些课程只能起到科普作用,很难打造合格的人工智能工程师。

「毕竟,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还是需要很扎实的基本功的,是不能速成的。」一位量化分析从业者向我们表示。

产业创新工场开课AI人才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