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市场人才紧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各巨头公司不惜从高校重金挖角也不是一例两例,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以及高校教授投入商业公司的怀抱。
一边是教授少了,带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人少了。另一边,市场还需要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入行,改变 AI 公司数量和规模增速与人才配比的矛盾。
就连一家创投机构也挽起袖子站出来,想要利用自己的资源去解决问题。
4 月 3 日成为一个开学日。这一天,由教育部、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首个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正式启动。
这是一个为期 5 年的长远计划。五年后,主办方希望能够培养出至少 500 名人工智能相关的高校教师和 5000 名学生。授课教师包括图灵奖得主 John E. Hopcroft、 深度学习教父 Geoffrey Hinton、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李开复等行业专家。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身体状况原因,Hinton 可能很难实现面授,具体授课方式主办方并未透露。
John E. Hopcroft
首期参加培训的教师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该计划为公益性质,对参与培训的老师和学生均免费。完成培训并经考核合格者将被授予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北京大学四方盖章的结业证书。
既然是公益性质,为什么创新工场有意愿做这件事?
「创新工场是一家投资机构,只有产业稳定健康地发展,创新工场才有更多的项目可投,才有更多的成长机会。」王咏刚说,
「但我们也深深感觉到,从我们今天的教育系统毕业的学生,离工程界、产业界对 AI 人才的需求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创新工场认为,优秀项目的根基在于充足的人才供应。水涨才能船高,这是创新工场最主要的考虑。
「曾经互联网时代或者更早期的时候,相对来说中低素质的人才可以通过写一个 App 创业。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今天的创业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王永刚说,「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或者医药这类高新技术领域,创业者需要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非常深厚的工程应用能力,这种人才在整个行业是奇缺的。」
领英大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超过 190 万,其中美国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超过 85 万,高居榜首。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超过 5 万人,排在全球第 7 位。印度、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分列 2-5 位。据《人民日报》此前报道,我国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超过 500 万。
由于稀缺性,AI 人才的薪酬在各企业的争夺中一路飙升。据 2018 年就业市场的一项调查结果,AI 方向的应届硕博毕业生,最高年薪可达 50 万至 70 万元。
开出高价却招不到人,是当前 AI 企业所面临的主要痛点。与此同时,人才的短缺也是掣肘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在人工智能赛场上一较高低的主要因素。
中国缺乏顶尖的 AI 人才。据 AMiner 2017 年 AI 与自动驾驶汽车研究报告,全球领军 AI 专家共 742 人,美国占比 68%,中国仅为 6.36%。
人才的差距来自于教育体系的差距。目前,全球共有超过 360 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其中美国拥有近 170 所,中国仅 30 多所。
相比较而言,在中国,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还不是一级学科,多分散于计算机和自动化等院系中。而且我国设置 AI 研究方向的高校,多为研究所或实验室,没有 AI 基础学科以及应用类 AI 专业。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杨放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因为 AI 不是一级学科,导致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教学和科研活动散落在其他多个一级学科中,智能专业课程不是重点学习内容,学时占比也较少,存在着高开低走、碎片化、低水平重复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技术人才的培养。」
对此,在启动仪式现场,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透露,教育部将进一步完善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学科体系,正在研究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
李开复和 John E. Hopcroft 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