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Sia
1 万多平方米的厂房里,几乎看不到人,年产能 4 万吨的产线高效运转着 ,物料箱装卸行云流水,快速精准 ……
从原材料进场开始,产品的专属二维码便自动生成,一直到交至用户,整个流程无需人工干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有了全流程的身份认证。
这里是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经开区的瑞泰马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泰马钢」)节能环保型高温材料数字化生产车间。
在工厂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1:1 建模而成的厂区漫游画面正以 3D 方式展现车间全貌。透过「产线」模块,可以清晰看到三条节能环保型智能化生产线,以及每条产线的工艺流程,直至产品客户端使用情况。
今年,瑞泰马钢联合腾讯云打造了全国高温耐火材料行业第一家 「透明工厂」。在 11 月底举行的 2022 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这间「透明工厂」被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 CEO 汤道生作为腾讯云能源业务的「灯塔项目」 ,广而告之。
它的落地实现,「让生产能耗降低了 10%,效率提升了 12%,净利润也大幅提升。」汤道生在大会发言中提到。
「透明工厂」厂区漫游画面,系按照 1:1 建模用 3D 动画展示。
有报道数据显示,在低碳生产上,瑞泰马钢的单位产值能耗大幅降低,从 90kg 标准煤/万元减少到 35kg 标准煤/万元。另外,从生产资料进入、订单匹配、排产以及到生产管理,数字孪生可以帮助其生产效率提高 12%,故障率降低 25%,品质提升 10%。
01「连接」:引流与敏捷创新
2021 年 4 月,腾讯成立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事业部,宣布首期投入 500 亿,同时针对碳中和方向,专门设立了「碳中和实验室」。10月,能源业务独立成为腾讯云的一级部门,成为腾讯深耕能源的重要标志。
站在消耗与排放角度,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能源 —— 无论是能源、制造、交通,还是建筑等行业,都是能源大户。作为最大跨区域综合能源提供服务商之一,中国燃气集团 2021 年碳排放总量虽然只有 27.7 万吨,但一半以上属于甲烷排放,系管网输送过程中泄露到空气所致。同时,长途运输液化天然气或压缩天然气也造成了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作为腾讯云重点发力赛道,今年 6 月,能源业务独立成为一级部门后,首次对外公布该业务,并发布了 一款 PaaS 平台产品 —— 能源连接器(Tencent EnerLink),并表示「连接」是腾讯服务能源和资源行业的优势和定位。
这一定位不难理解。腾讯本身就是做连接的(微信、企业微信),有连接的地方就有商机,有流量就有服务。「如果 C 端跟 B 端有很好的连接,同时又把 B 端跟 B 端之间的业务打通,这就是我们提出来的『连接』。」 在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前夕,腾讯云副总裁、能源和资源行业负责人石梅在接受机器之心等媒体采访时解释道,这「也是腾讯云今天做 2B 市场总结出来一些路径。」
例如,借助 EnerLink 和上层微信、企业微信、腾讯会议、微信小程序等应用的打通,可以帮助能源企业实现移动协同办公,触达更多消费者、伙伴和客户。
去年,腾讯云与国家电网打造了 「 i 国网」,连接 100 多万员工,对内实现移动化办公,比如部分文件的掌上批阅、疫情期间内的协同办公等。对外服务上,基于企业微信与微信互通能力,连接外部协作人员、用电客户、合作伙伴及政府机构,构建了商业化运营体系,利用小程序、私域运营工具实现引流获客、用户留存、交易转化,针对不同用户需求提供电力基础服务、精准营销服务及第三方平台引流服务。
再比如,基于 EnerLink 的设备连接、应用连接,可以构建新服务。这在当前火热的综合能源服务中大有用武之地。
今年,腾讯云就携手港华能源打造了能源物联网碳汭星云。在零碳工业园区项目中,不仅可以对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风光储微网、地源热泵等多能源互联互补,优化调控;还可以通过空压机节能、空调节能、智慧运维等减少能源消耗。
站在生态成员—— 广大 ISV(独立软件开发商)角度,「连接」则更多体现在从底层支持能源业务的敏捷创新。
中国 SaaS 厂商主要面临挑战包括新兴公司往往缺少品牌背书、需要融资,拓客也难;大客户项目交付难;不同 SaaS 产品打通难;需要底层基础设施支撑等。此时 ,EnerLink 正好扮演一个拥有底层基础设施的平台,串联起整个生态:
在提供敏捷开发工具的同时,还能帮助实现不同应用之间连接协同,数据汇集,统一账号管理,让 SaaS 应用之间实现平滑适配应用,降低开发门槛和成本。另一方面, 生态成员可以通过平台渠道引流,向客户输出解决方案。
本次全球数字生态大会的能源专场上,已经在基础平台上入驻自己的标准产品,比如综合能源规划服务、智能电厂解决方案的深能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正建就表示,平台给他们带来了流量,增加了品牌曝光度。
02 「连接」 :数字孪生与业务智能
当然,除了借助「连接」基因带动 B 端业务,腾讯切入能源业务还有一个特点 —— 「我们是从智能跟连接的角度去做切入。」石梅在大会之前的媒体沟通会上谈到。
在瑞泰马钢的「透明工厂」,各类异构数据都被汇集到工业互联网平台 —— 从原料、工艺、仓储甚至财务数据、生产消耗的每一度电,都能通过「透明工厂」自动折算出来。背后不仅借助了数字连接器(EnerLink)的设备连接能力,将生产场景内硬件设备和业务系统互联互通,还基于 EnerTwin 的 3D 建模可视化技术、AI 的应用分析技术,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透明化」。
瑞泰马钢工作人员在「透明工厂」操作平台查看车间配料情况。
作为「全真互联」的核心能力,Ener-Twin 与 EnerLink 构成不可割裂的关系 。在腾讯云副总裁、能源和资源行业产研负责人刘立萍看来,他们主要是基于行业发展需求,将腾讯硬核能力包含进来(包括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相关业务智能),也是腾讯积累多年的全程互联、交互的实践和沉淀,音视频、远程交控技术的综合应用。
目前在能源场景下,基于 EnerTwin 构建的应用场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智慧厂站、透明产线或者智慧园区这种无人少人的智能化全场景的数字孪生应用,另一类是面向生产优化、设备智能管理的场景。刘立萍进一步将其分为四类创新应用。
首先,在通信层面,与腾讯自己的 5G 轻量化能力聚合,解决低时延、抗弱网等问题。这一点在煤炭年产量占全国 1/6 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露天煤矿有了落地应用。
目前市面上矿卡远程操控解决方案的端到端时延在本地的 5G 专网下仍有 300 多毫秒,难以满足矿区生产要求的 200 毫秒以内时延。基于过去二十多年在 C 端积累的雄厚音视频技术,腾讯云方案在 5G 专网的环境下,时延可以做到 100 毫秒。在抗弱网方面,在「丢包」30% 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流畅地传输视频。
腾讯云连续五年为上海进博会提供电力保障,也借助了实时数字孪生技术,保障活动电力安全和应急处置。
第二个创新应用主要在感知层面。比如,数字孪生加上远程控制类应用。除了瑞泰马钢的「透明工厂」,在宝武钢铁项目里,腾讯的能源数字孪生产品也为工厂产线建立了一个 1:1 的 3D 产线模型,客户能够实时在数字化界面上监控产线运行状况。改造完成之后,预计能够为他们大幅降低碳排放,故障时间和提前预警能力都有显著提升。
第三类属于「AI+远程控制」,特别是在电网领域的新能源调度方面,眨眼之间实现从感知、认知到分析、控制的闭环。
第四类当中有一种叫做智能交互+远程控制。比如,透过全真互联产线的高仿真能力,传统工厂(如水泥厂)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地域的束缚,精准复现产线数字场景,实现远程高逼真、沉浸式操控体验,借此既可以沉淀大量工业知识和经验,还可以对员工进行操控培训,提高员工操作水平和生产异常处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能源业务在本次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发布的「能碳工场」,可以表述成一个平台+一个生态圈,一个平台就是 EnerLink 包括 EnerTwin 的能力,也可以视为 6 月发布的 PaaS 产品的「升级版」。所谓「能碳」,不简单指能源碳资产管理,而是包含能源生产、供应、使用、交易、碳管理等在内的全流程。「工场」,更像是不同应用场景的样本间。
具体而言,市面上有很多 SaaS 应用,不同的拼装组合往往可以解决某个特定场景的能源企业需求。比如,低碳园区、透明工厂、综合能源服务等。问题在于,如何挑选并加以组合非常考验用户的专业能力。这就像让买家挑选不同主题风格的桌、椅、柜子、沙发并亲自适配不同装修主题(比如工业风、田园风)的卧室、客厅、书房,非常耗时耗力。
「能碳工场」直接根据不同热门装修风格主题,将家具组合搭配好,用户只需浏览不同样本间,选择心仪风格,由腾讯和生态伙伴将需求落地。
「能碳工场」可以表述成一个平台+一个生态圈,一个平台就是 Ener-link 包括 Ener-Twin 的能力。这样的平台提供一方面适配,另一方面经过敏捷的开发,通过适配能够实现不同的应用之间的快速的连接,这里面包括了数据、流程、全线账号的连接,另一方面提供敏捷开发能力,针对创新的业务利用这样的平台可以快速进行创新应用。
「能碳工场」的「样板间」。
特别是,当客户还有一些特殊需要时,比如家里装修需要某个尺寸特殊,「工场」可以迅速提供个性化服务,搭配设计相应的家居,整个过程就像家装改造一样方便快捷。其秘诀就在于「工场」犹如一个入口,生态成员可以和腾讯云数百种技术产品 IaaS、PaaS、SaaS 进行合作,也包括在内部已经整合好的面向能源行业的产品进行高效适配、组合,快速形成联合的产品方案提供给客户。
03 回归产品思维,Less is more
「能碳工场」出台的背后,其实是对腾讯云回归产品思维的呼应,是对 Less is more 简约哲学回归。用汤道生的话说,「宁愿做 150斤的强壮个体,也不想要 200 斤的虚胖。」
7月12日,在腾讯云能源业务「升级」后仅一个月,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组织架构再升级,宣布成立政企业务线,持续深耕政务、工业、能源等领域。
我们已经彻底放弃打着各种「大脑」或者「智慧城市」名目把各种产品打包转售的总集成业务。政企业务线总裁李强曾对媒体表示。
在跑马圈地的最初几年,大厂不惜代价(包括超低甚至负利润)争夺客户。腾讯花费大量精力解决不同产品的集成、交付问题,大包大揽导致顾此失彼,失焦于最擅长的自研产品与技术。因此,今年 1 月起,腾讯云销售层面陆续出现多项重要变动。比如,业绩考核上,将全面向销售腾讯自研产品倾斜,而非第三方产品;利润和利润率逐渐成为各项目的红线,不盈利项目通过审批的难度会加大。
砍掉非自研业务,腾讯云转向增长要质量,依靠自研产品带动收入增长,特别是利润远高于 IaaS 的 PaaS 、 SaaS 产品。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就 IaaS 产品来说,大厂都能提供一些标配服务,而且 IaaS 市场已经进入价格战。腾讯在 PaaS 和 SaaS 层的实力更强一些。能源业务 EnerLink、EnerTwin 正是依托其在即时通信以及影音的布局,强化通讯、视频、直播、 游戏等方面的接入能力。
而在全球六成云收入来源的 SaaS 层,腾讯已经拥有腾讯企点、腾讯会议、腾讯文档、企业微信等应用。微软云的成功先例已经表明,随着 SaaS 应用越来越丰富、覆盖越来越多企业,就会带来正向滚雪球效应 —— 除了良好收益( SaaS 盈利模式已经很成熟),腾讯云的生态话语权也会更大。这也是为什么目前 SaaS 产品带来的收入极为有限,仍处于亏损状态,但腾讯仍会增加这一领域的投资。
具体到能源业务,团队会继续打磨 EnerLink、EnerTwin 两款平台产品的开放接口能力,使之更具通用性、包容性,接纳更多生态伙伴,实现联合方案的推广。刘立萍表示,产品研发当然还是我们自己做,但腾讯提供的还是相对通用的能力。由于缺乏行业 know-how,研发后的交付仍然需通过生态成员,将腾讯的能力延伸到各个神经末梢。
目前,围绕 EnerLink、EnerTwin,能源业务构建了四大类的应用,包括连接协同、智能降碳,智能生产、数字化运营,覆盖了电网发电、石油、钢铁、燃气、矿山、化工等多个领域,约有10 多个解决方案。一旦具备一定规模且积累了足够多的客户关系,业务便可以开始健康增长,包括向不同客户提供腾讯自研的标准化产品,通过不断复用,降低开发成本。
04 荆棘丛生
就在腾讯云「增肌」「瘦身」深入能源市场同时,竞对也在紧锣密鼓地涉足同一战场。阿里云今年推出了首个碳管理 SaaS 产品,同时面向自家平台上大量中小型商家,以及光伏、储能、充电桩、综合能源服务行业中的客户。继去年成立数字能源、智能光伏等多个军团之后,今年六月,华为又成立站点能源军团。
不过,能源行业数字化生意并不好做,也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个是发展的成熟度不均衡。按照数字化成熟度五等级 —— 已规划、规范、集成、优化、引领,中国能源行业总体处于二、三阶段。但在不同细分赛道上,大家所处阶段又很不一样。
比如,电网走得比较靠前,燃气、电力、水务等其他公用事业相对滞后。由于中国石油产业集中度比较高,其数字化水平比较高。钢铁企业数字化水平不太均衡,头部水平比较高,长尾企业差一些。
另一个是很多能源企业处在跨阶段发展状态,同时在做规范、集成和优化的事情。
现在不是侧重推某个方案,而是先建立标杆,让客户明确看到同类的问题解决效果,刘立萍说。挑战在于从 0 到 1 之后,如何实现从 1 到 N 。「企业问题是多样化的,我们的方案在前期相对是通用和标准的,还需要在过程中不断沉淀经验。」
据石梅介绍,目前 EnerLink、EnerTwin 更多的是在燃气行业,包括钢铁制造行业推进,主要用于业务转型或能效优化。另外,资源和电网领域也在探索传统仓储智能化。
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能源行业数字化过程中,无论是政策、商业模式还是技术融合都存在不少挑战。
天然气、电力等集团过去几十年积累了很多信息,但是,能借此做出正确分析吗?这里不仅牵涉数字化技术与碳领域专业认知的结合,还面临数据治理方面的难题——大量工业数据在采集、传输、存储、共享、流通、交换等一系列方面都存在不小困难。
还有技术成本。中燃集团一半以上资产是铺设在地下的管网,数字化转型依赖的数据绝大多数来自给这些地下设施安装的物联模块。但如果设备设施埋在 1.5-2 米以下,很多物联技术就发挥不了作用,这也是目前遍布全国上百个城市(包括乡村乡镇)物联技术的应用瓶颈。如何降低这方面设备的技术投资,让物联网大规模推广成本可控,企业也可以接受,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最后,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目前的政策、法规以及一些能将低碳化落到实处的支撑还比较模糊。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更多还是依赖自身觉悟和诉求。例如,5G 的出现可以做到无线传输,减少光缆,大大降低发电厂成本,但在核电领域的推广,除了大量技术和验证成本,也必须有法规的允许,牵涉的工作量都很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