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亚马逊将关闭Amazon Care,科技巨头进军医疗领域为何频频受挫?

进军医疗领域,又一科技巨头遇到重大挫折。近日,亚马逊宣布将于12月31日关闭在线医疗服务部门Amazon Care服务。

Amazon Care服务于2019年推出,起初是作为一项针对亚马逊西雅图总部及其周边地区员工的试点项目。这项服务提供虚拟急诊,以及免费的远程保健咨询、收费的护士上门检查和接种疫苗。

去年6月,Amazon Care业务部门的副总裁Babak Parviz表示,这项业务吸引了多家有意向使用该服务的公司,包括希尔顿(Hilton)、芯科科技(Silicon Labs)、猎头公司TrueBlue和高档杂货商Whole Foods。

今年2月,亚马逊开始将这项服务推广到全美范围内的亚马逊员工和其他公司。7月,亚马逊以39亿美元收购One Medical后,重新评估了在线医疗市场自身能力和发展前景:

“尽管我们的注册会员喜欢Amazon Care的许多方面,但对于我们一直瞄准的大型企业客户来说,这不是一个完整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难以再长期有效。”

1、亚马逊的医疗“探险”

对于医疗领域,亚马逊其实一直在尝试突破。2018年,亚马逊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和JP Morgan组建企业自保体Haven,试图在支付端取得突破,后以失败告终。

同年,亚马逊以不到10亿美元收购在线药房初创公司Pillpack,想打破美国市场此前由药品分销商控制药企定价权的局面,让药品流通从线下连锁垄断过渡到互联网服务驱动的模式。

Pillpack成立于2014年,核心业务包括提供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网上购药和配送服务,并建立了将处方药做成按次数服务的单独包装并送货到家的服务系统。

亚马逊积累了海量用户和流量资源,而其自身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以及电商基因能为其处方审核、邮寄配送、支付方案优化这些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和发展潜能。

对亚马逊来说,如果能顺利从PBM切入医药健康产业,将对上游厂商、下游药店、保险公司实现更多的话语权。但是,想在巨头林立之下打通PBM这条路,并不容易。

PBM(Pharmacy benefit management)即药品福利管理,是为药品支付方(比如医保、商业保险)提供服务和管理的机构。美国PBM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行业集中度很高,前三位的PBM龙头市场占有已经达到八成左右。

近年来,PBM企业为了能抵御互联网巨头的竞争,纷纷寻求与保险公司合并,使得亚马逊要想跟保险公司合作获得顾客流量并不容易。

目前,亚马逊主要针对的用户对象是自费用户。为了吸引到这部分人群,亚马逊提供了大幅折扣和优惠,压低药品价格。后来,亚马逊还推出了Amazon Pharmacy。

Amazon Pharmacy的业务以在线销售为基础。亚马逊向Amazon Prime的订阅者提供免费的、为期两天的处方送货上门服务。Amazon Pharmacy要求客户建立安全的药房资料来管理保险和医疗信息。用户可以基于在亚马逊的信息来购买所需要的药物。

2020年的疫情推动了线上问诊的大爆发。期间,亚马逊开始推广在线医疗服务——Amazon Care,意图在与Teladoc为代表的企业在线问诊市场一较高低。然而,随着疫情的可控性增加,在线医疗的需求已经逐步下降。Amazon Care进入的时点看似抓住了机会,但市场在高增长之后很快衰退。

值得关注的是,在线医疗一直是大中型企业的福利,营收规模和利润都非常有限的小企业不太会单独采购这类服务,所以亚马逊所获得的大客户并不多。在多种因素影响下,Amazon Care不得不黯然关闭。

有医疗专家认为,“亚马逊关闭Amazon Care,再次证明了以C端流量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在进入以B端为主的医疗服务领域面临根本困境。亚马逊的挑战也是所有大型互联网公司进入医疗领域的困境。”

医疗是一个支付方主导的B端市场,从渠道到运营都与以C端为主打的互联网有着巨大差异。而且,医疗开支看似增长巨大,但由于市场不控制在C端,即使在外部拥有规模化的C端流量也无法随意撬动。而如果按照B端的规则来进入医疗领域,互联网公司的优势也就不存在了,快速规模化的可能完全丧失了。“这也是Amazon Care最终不得不关闭的根本原因。”

今年7月,亚马逊宣布以39亿美元收购美国连锁诊所One Medical,开始在医疗领域真正进入线下。最新的举措是,亚马逊正在竞购家庭健康服务提供商Signify Health,寻求开发家庭医疗诊断。该公司的估值约为80亿美元。

2、科技巨头抢占医疗行业

医疗保健的数字化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大规模降低成本。科技巨头拥有尖端的人工智能和数据技术,这两者都是生物制药行业和医疗保健正在进行的数字革命的关键组成部分。

尤其是医疗结合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丰富,包括:诊前的早期预测、疾病预防、健康管理;诊中的辅助诊断,医学图像处理;诊后的虚拟医护助手、慢病管理、康复机器人等。其他领域包括药物挖掘与研发、AI与VR医疗教学培训、医保控费等。

目前,这种“科技霸权”正在被美国巨头谷歌、微软、英伟达等以及中国巨头腾讯、阿里、百度等积极利用。

谷歌是搜索引擎的龙头企业,拥有大数据检索的核心技术,建立全球最大的数据库系统。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开发了一系列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项目(通过直接投资、研发合作或通过组建其自己的子公司),专注于小分子药物发现、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人工智能驱动的医疗保健和诊断、免疫治疗和疫苗开发以及许多其他方向的活动。

Alphabet团队在生命科学领域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DeepMind突破,他们基于人工智能的引擎AlphaFold学会了仅使用主要蛋白质序列来预测高精度蛋白质结构的氨基酸。DeepMind不仅为靶点发现和药物设计开辟了一个充满机遇的勇敢新世界,而且让我们更接近于构建生物系统的综合数字模型。

微软研发的机器学习项目Hanover,通过深度学习理解专业的医学论文,帮助医生预测对癌症患者最有效的药物。另一个项目则是医疗放射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手段分析癌症患者的肿瘤CT扫描片。

NVIDIA推出的Clara Discovery,是一个框架、应用程序和AI模型的集合,支持GPU加速的药物发现,支持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显微镜检查、虚拟筛选、计算化学、可视化、临床成像和自然语言处理。一些领先的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发现公司,包括Atomwise、Insilico Medicine、Schrodinger和Vyasa Analytics,被列为Clara Discovery项目的合作伙伴。

IBM的Watson同样走在世界前列。其优势在于自然语言处理,核心能力是挖掘与分析非结构化数据。Watson深度聚焦肿瘤领域,已形成成熟的产品形态,如Watson for Oncology。一方面,Watson会给提供医疗数据的机构以经济补偿,另一方面,也会直接和医院签订销售合同,由医院支付采购费用。通过合作扩展使用场景,输出生态能力。

在中国,腾讯、百度和阿里等巨头都在这一领域积极探索。百度医疗大脑项目通过海量医疗数据、专业文献的采集与分析进行人工智能化的产品设计,模拟医生问诊、与用户多轮交流、反复验证,最终给出建议;同时还在过程中收集、整理病人症状描述,辅助完成问诊。

阿里巴巴通过ET医疗大脑进入医疗AI领域。据悉,自主开发的人工智能ET,“可在患者虚拟助理、医学影像、精准医疗、药效挖掘、新药研发、健康管理等领域承担医生助手的角色”。

腾讯发布的首个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产品“觅影”,聚合了内部包括AI Lab、优图实验室、架构平台部等多个顶尖人工智能团队的能力,把图像识别、大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领先的技术与医学跨界融合研发而成。

日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经审查,批准了腾讯医疗健康(深圳)有限公司开发的“慢性青光眼样视神经病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创新产品注册申请。AI辅助判断青光眼获批,腾讯也成为国内首个获批创新医疗器械的互联网科技企业。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对于医疗需求只增不减。而如今的医疗行业鲜少有创新、颠覆性的产品,其发展速度相比于其他行业例如互联网仍然很慢。在可预见的未来,科技巨头依靠技术和资本的力量,将对增强人类在医疗保健方面的能力产生巨大影响。

资料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6PgdTxkgHoDNG_6EAfPaaQ

https://mp.weixin.qq.com/s/WHSbMBYhxoRkxGMncjz8Pw

https://mp.weixin.qq.com/s/CZqbVTHB_8XNXp43_suK9w

https://mp.weixin.qq.com/s/P2ncPTHR72sKxIiOWyzs9w

https://mp.weixin.qq.com/s/N1jM5S5kc8KGq1mzXWg1SA

https://mp.weixin.qq.com/s/Wg3HuS2mX9i5Re8FNnqzcw

https://mp.weixin.qq.com/s/vTVN58Y0ZOq3ZS03ikjuYQ

https://mp.weixin.qq.com/s/vbBj1ryM4zgl5SgvX6KBLA

产业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