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完成C轮融资后,黑芝麻智能的估值达到近20亿美元。而在1月12日,博世集团旗下博原资本也对其进行了战略投资。就在同一天,黑芝麻智能组织了一场沟通会,面向媒体表达了自己对于行业趋势的认知,及其自身在研发速度上「分秒必争」的原因。
(黑芝麻智能CMO 杨宇欣)
「硬件先行」是必然规律
当人们对于无人驾驶仍心存疑虑的时候,黑芝麻智能CMO杨宇欣却认为,至少在有生之年,能够见到「车辆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终局。
在此之前,自动驾驶就会成为一项基础技术,继而消灭路上每一个司机,负责把人或者物从A点运到B点。在这一阶段,汽车行业将不再会是独立封闭的产业,而是会融入数字化社会,并会在更高层面的大数据、AI技术上进行创新。
而在目前的变革早期,汽车的创新规律与电子产品的轨迹类似,都需要芯片、电子元器件、架构的率先提升。
「硬件的性能先行是一个必然规律。不论PC行业也好,手机行业也好,早期都通过芯片性能的快速迭代来保持竞争力。」杨宇欣提出,只有硬件提升后,才能给软件和应用提供更强的应用空间。
对于逐渐融入智能车时代的消费者来说,算力正在成为和马力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参数。而如今某些车型宣称算力可达1000 TOPS,即使其功能需求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形成一种「算力内卷」。而这种算力,靠TOPS数值只是一个概括。
「对于未来自动驾驶芯片来说,TOPS指的是神经网络加速的的算力。芯片不仅需要CPU的算力,还需要GPU的算力。另外还得做3D车模和图像渲染等等,还有互相处理的算力,也要能处理海量的传感器。」杨宇欣表示。
让神经网络高效「跑起来」
怎样的一体化芯片设计,才算是能走在前沿的自动驾驶芯片?黑芝麻智能应用工程副总裁邓堃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不仅能处理逻辑上的运算,也能处理神经网络的加速,以及图形图像运算。另外还能利用可编程DSP处理新的算法。黑芝麻正是用这样的芯片,实现了行泊一体。
(黑芝麻智能应用工程副总裁 邓堃)
对于逐步趋于成熟的深度神经网络技术,邓堃进行了重点介绍。因为随着汽车装载的摄像头和传感器越来越多,神经网络能够更好地处理和分析传感器搜集到的环境数据。
「我们做了一个专有IP,叫做神经网络加速单元。我们有58TOPS神经网络加速单元,可以处理多达10路以上的高清摄像头数据,可以使得高精度神经网络模型,在芯片上高效地『跑起来』。」
邓堃介绍称,这一单元可以将在科研环境中做的模型放到车上直接使用,也就是将外围世界通过传感器的数据,抽象成地图,或者静态一个障碍物,从而进一步做自动驾驶的功能。从商业模式上来说,黑芝麻这样的新兴创业公司虽然短期内很难打破旧有的半导体供应体系,但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例如提供全栈算法,紧密结合客户的算法资源,用嵌套式模式来进行合作。目前,黑芝麻的核心部件和软件模块都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和替换,让客户体会更多的灵活性。「我们提供给客户的芯片有A1000L、A1000,还有A1000Pro,算力覆盖了16TOPS、58TOPS 、106TOPS,并可以通过一片、两片或者多片搭载的方式覆盖不同算力的需求。例如,基于A1000L就能够覆盖要求低一些的L2级别的自动驾驶预控制器的停泊一体的需求,如果升级到A1000以后,能够实现比较大的算力提升,就可以覆盖更多的功能场景。继而到了A1000 Pro,就可以实现高速的NOA和NOP,以及低速的AVP。现在各个解决方案,都是跟供应商向主机厂都有量产方案在运行。」邓堃介绍道。在底层软件工具链层面,黑芝麻能够支持linux以及QNX等操作系统,相当于将这两块底层软件BSP提供给合作方,并支持车企或一级供应商进行共同定制化开发。 「做车规级芯片和做电子消费品芯片的时间节奏确实不一样,但这不代表规模化的商业逻辑不成立。」杨宇欣表示,既然自动驾驶芯片将成为标配,那就是每年上亿片的量,而供应商却没有那么多,这一市场具有足够大的空间。从传统燃油车的单车四五百颗芯片,到现在智能汽车的一千颗以上,很多新增的芯片都是新类型芯片,并非简单的几十种芯片复制。杨宇欣表示,很多新的芯片的需求,带给黑芝麻这种创业公司新的机会:「所以我们要不断扩充产品线,去发布新的产品,不断地满足车企需求,这也是我们逻辑。」同时他也表示,欧美日的车企在率先形成规模后,也带动了上游的欧美日芯片企业。而在接下来10-15年时间中,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有机会把中国本土的上游供应链带起来。杨宇欣认为这一蓝海足够广阔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短暂的窗口期。「这个时间窗口并不长,我们认为大概是3-5年,然后再25年后,这个窗口慢慢关闭,因为不管如何去技术迭代,汽车行业本身需要相对保守的特性并不会改变。」他表示,一旦新的供应商体系建立完整的时候,就不会留给新厂商太多机会,因此现在与时间赛跑尤为重要。在这种背景下,与时间赛跑的黑芝麻智能保持着快速的研发节奏。除了现有的行泊一体平台,之后还将推出L2+(7-11摄像头)的平台,而且对于无人小巴、L3、L4等需求都将进行同步开发,力求以最快的速度,丰富产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