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著名投资人阎焱表示,造车新势力倒闭潮不会太远,绝大部分都会死掉,最后能活下来的只有几家寡头。大浪淘沙,当一个行业度过野蛮生长的早期阶段,步入成熟发展的快车道,品牌间的分化加剧将不可避免,资源的头部聚集效应会愈发明显,新能源赛道亦是如此。市场竞争在提速,「蔚小理」稳居国内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的格局已然形成,这三家车企乘新能源之势收割市场成为主流品牌的想象空间不断被释放。风起云涌的大环境下,留给其他梯队的机会还有多少呢?销量表现是衡量车企状态的最好参考,在中汽协公布的 2020 年 7 月新势力品牌销量榜单中,我们可以发现新造车第二梯队内部已经「冰火两重天」。哪吒和零跑春风得意,超过了 2020 年新造车销量第四的威马,其中哪吒以 6253 辆的成绩拿下第二梯队的销量杆位,距离第三名的小鹏只有 1479 辆的差距。
与之对应的是高合、天际、赛力斯、极狐的销量均在 1000 辆以下,爱驰更是未能上榜。哪吒在销量上的成功得益于精准填补了新能源市场的空白。关于新能源市场的发展,汽车行业的共识是早期市场会成「哑铃型」,即微型电动车和高端电动车是早期市场的主力,五菱宏光 MINI EV 和特斯拉 Model 3 即是边界,两者之中则为大片的市场空白。然而在风谲云诡新能源市场中,这种路线实际并没有多少竞争力。不同于已经稳定扎根的「蔚小理」,以哪吒为首的第二梯队,主要还是通过渗透定价策略、规避与主流产品竞争,去捕获存量市场空白点的「捡漏」行为,而非产品或营销层面的真正优势。哪吒 V 以超过宏光 MINI EV 的 5.99-7.69 万售价,提供给消费者尺寸更大的四门电动车,在市场空白中开拓出了生存沃土。正是哪吒 V 的强力带动下,哪吒在 7 月创下销量新高,月销首次突破 6000 辆。零跑的市场战略与哪吒有异曲同工之妙,其销量主力 T03 售价 5.98-7.58 万元,也是吃到了 5-8 万元细分市场的红利。
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潜力众所周知,不仅是业内布局多年的发展重点,互联网、房地产等「外行」也争先入局。「哑铃型」结构在这种环境下难以持续,想要通过挖掘蓝海市场盈利的空间或将急速收窄。威马则是比较特殊的那一个,这个曾被资本看好的新造车早期玩家,也曾取得过新势力单月销量最高的成绩,但如今却「委身」在第二梯队中。
威马 1-7 月累计销量达 19806 辆,总体表现尚可,但超过半数的B端出行市场投放,使威马销量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加之主力车型 W6 月销不足千辆的表现,也导致威马品牌向上与提高单车利润的计划放缓,阻碍了进入更高效研产销正循环道路的进度。不过威马值得庆幸的是,Ta 依然在电动车的牌桌之上,仍有出牌的机会。相比之下,其他品牌的处境更加艰险一些。
设计定位与蔚来 ES6 相当的天际ME7 ,由于连翻跳票错失市场红利期,滞后推出也变相折损了产品力与传播度,在售价下调至 30 万元以内后,仍未激起市场涟漪。造车新势力的「出海先驱」爱驰则是雷声大雨点小,「高举高打」的高合市场前景也难言乐观。造车是项门槛极高的工程,耗资巨大。蔚来汽车 CEO 李斌就表示「没有 200 亿就别想造车」,而在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看来,「如果说造车从 0 到 1 的入门需要 200 亿,接下来研发、全球化、组织架构扩展至少还需要 300 亿元」。「蔚小理」在稳居国内新造车第一梯队,并在 2020 年全部完成美股上市后,仍在积极推进港股上市。其中,蔚来在今年 4 月便传出计划赴港二次上市,理想和小鹏选择流程更复杂、限制更多的双重上市,也要赶在 7 月完成港股 IPO,并且不排除未来在 A 股上市的可能。蔚小理扎堆港股 IPO,背后原因是当下新能源正处在风口期,通过港股市场可以与内地资本进一步连线,而中概股在美愈发艰难的生存形势,又进一步推动了回流进程。更深层的驱动则是尽快上市募集资金,为下一轮的竞争储存弹药。
理想汽车在 2 月的内部员工信中提到,参考 2020 年中国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前五个品牌占据了 96.5% 的市场份额。2030 年智能电动车的市场竞争和占有率会非常类似,只有获得 25% 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才有机会成为全球智能电动车行业的头部企业。基于此,理想宣布了 2025 年 160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目标,并在港股招股书中宣布从 2023 年起每年至少推出两款高压纯电车型。蔚来也在刚刚过去的二季度财报会议上一口气公布了基于 NT 2.0 平台的三款车型。小鹏的下一代平台和肇庆工厂第二期也已启动。「蔚小理」在提速,特斯拉和传统燃油车巨头也在不遑多让。
特斯拉在起售价拉低至 27.6 万元的Model Y新增车型激起车圈震动后不久,标准续航升级版 Model 3 又因电机国产化售价下调至 23.59 万元,或为「Model 2」的更入门车型同时也在路上,领跑者正在压缩其它品牌的生存空间。大众带来 MEB 平台和 ID. 系列,并在今年连续按召开动力日和发布 2030「NEW AUTO」战略。丰田也推出了 e-TNGA 纯电专属架构,开始拥抱电动化。一个摆在台面上的事实是,本就领先的新造车第一梯队在加速,特斯拉和传统燃油车巨头的入局也在深入,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力度在加剧。新能源正在开启最好的时代,在2020 年全球汽车市场销量下跌 20% 的大环境下,新能源电动车却逆势而动,销量增长41%。2021 年 7 月,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了 9%,而中国更是达到了 14.8%。同时,根据 IHS Markit 的预测,2030 年中国新能源市场销量有望突破 1300 万辆,而 15-20 万元主流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也会显著提升,新能源市场结构会逐渐从「哑铃型」向「纺锥型」转变。
对于在过去几年规划了 2022-2023 年投放重磅车型的车企,这一轮行业爆发的红利在向他们招手。目前看来,新造车第二梯队中只有哪吒、零跑和威马具备这样的潜质。
哪吒获得了 360 集团 30 亿元的 D 轮融资,加上此前 6 轮融资,累计已获得 112.5 亿元注资。更重要的是哪吒正在建立自己的品牌基因,通过 360 在大数据、云计算、AI 人工智能、网联安全等方面的支持,打造10-20万元价位的平价智能车型,「以科技平权带来体验平权」的战略,将促使哪吒脱离「捡漏」式生存困局,进入更潜力的发展道路。零跑获得浙江大华在物联网、图像识别等领域技术支持的同时,会推出 15.98-19.98 万元的零跑C11 ,基于C平台打造,搭载自研的凌志01芯片,双芯片算力8.4TOPS 算力,可以实现L3自动驾驶辅助能力,NEDC续航600km,性能版百公里加速4.8s。
这样价位下的配置和参数,如果能避免交付跳票,保证OTA功能解锁的体验,C11会拥有不错的吸引力。至于威马,毕竟背靠百度,在第四季度 OTA 升级 PAVP(通过高精地图的支持,可在特定停车场环境内自主完成绕行障碍物、跨层巡航并自动泊入车位),并不断丰富使用场景后,W6 的用户体验会有提升。
据悉,威马还会在 2021 年底推出首款轿车产品 M7。层层挤压下,洗牌在所难免,边缘品牌注定是新造车第二梯队中最先受到波及的,高合、天际、爱驰首当其冲。在消费者眼中,电动车其实是一项完全新鲜的事物,技术和产业还不成熟,主要体现在里程焦虑和成本高昂上。电动车要挑战燃油车的百年霸权,让消费者愿意在同等级车型上花费更高的代价,并接受里程和补能的差强人意,需要挖掘新的额外赋能。也许电机输出特性带来的加速快感和平顺性是电动车的亮点,但仅此一点还不足以左右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同时,对于电动车来讲,大马力在逐渐「下放」平民化,成为电动车的标配,对于品牌的加成效益在减弱,不再是差异性卖点。一个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我们只需花费 33 万元就能能获得一辆加速 3.2 s 的性能版 Model 3。一辆电动车需要在逐渐泛化的马力参数外找到新的产品力加成点,我们可以看看「蔚小理」是如何做的。蔚来选择推出 NIO life,提供超预期服务,致力于成为世界上用户满意度最高的公司。小鹏选择将智能化为护城河,将小鹏与智能化标签牢牢绑定,占领消费者心智。理想则贯彻「家与远方」的用户理念,将理想 ONE 打造为一辆奶爸车,谁会想到多年后真正做到对标汉兰达的是一辆新势力的增程电车,绿牌反而更像是锦上添花。高合、天际、爱驰们好像并没有在造车的最初想清楚这一点,他们的初心似乎只是造一辆电力驱动的车而已。
除此之外,这些品牌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更为致命的节奏问题。例如,天际汽车的首款车型天际 ME7 早期宣传对标 ES8,但在电动车技术跨越式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直到 2020 年 9 月才正式上市,产品力被时间「稀释」在所难免,而市场关注也已被早起的友商们占了去,所以即使降价到 30 万元以下,ME7 仍鲜有人问津。爱驰的问题和天际有几分相似,在 2018 年带来首款车型爱驰 U5 后,爱驰迟迟等不来第二款车型,而这背后可能与爱驰没有强有力的合作方有关。
爱驰在 2016 年与江西省上饶市签订新能源项目合作协议,但上饶既非省会城市,也非地区性经济强市。蔚来有安徽合肥,小鹏有广东肇庆,理想有江苏常州,威马有浙江温州,连天际也有湖南长沙,相比之下,上饶能给予爱驰的资源倾斜必然不具优势。至于高合汽车,一句话可以点透,堪忧的现状表明:消费者对一个新造车品牌的超高价电动车仍持怀疑态度,更何况高合还不像蔚来那样有众多互联网和金融界大佬为品牌做背书。
在上一轮燃油车造车大潮中,吉利、比亚迪等民族品牌成功崛起。相比曾经,国内厂商可以得到的助力其实要更多,一方面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汽车市场,同时也是最大新能源市场,市场环境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中国的产业链更加完善,强如特斯拉也要依赖于国内成熟的扁线绕组供应链才能换装更先进的扁线电机。在这一波电动智能化变革中,诞生新的弄潮儿的土壤更加优渥,新造车第二梯队的舞台很大,当然前提是掌握好节奏感,在合适的时机拿出打动人心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