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8月25日,全球KDD2021第二届Chinese Workshop 开启!汇聚顶级学者,基础学科视角探讨智能数据与可信建设!

图片
从去年,清华教授拒绝小区人脸识别门禁,到今年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在上海某网红茶餐厅对服务员直言:“我不要扫码点餐,我就要你给我点单”,再到前段时间吴亦凡事件一波三折,举报和被举报轮番上演,真真假假一时难辨,吃瓜之余也折射出当今数字世界稀缺却最有必要的基础要素:信任。

信任难付,每个人都在警惕数据陷阱,担心自己的数据“所托非人”,硬币的两面不知孰黑孰白,信任难题已成一条无形鸿沟,横亘在“你、我、他”之间。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信任的概念、外延和实现方式都变得愈趋复杂。空间上,传统物理世界向数字化世界迁移,让每个人都不再囿于“生命人”身份,更多是“数字人”的身份,真实身份隐匿,基于熟人血缘关系的信任衍变为跨空间的数字信任,难度系数陡增!

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对于信任的关注焦点我们更多是放在应用上,重应用轻底层,以现实应用中涌现的问题,去启发和修正信任研究,往往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譬如我们在使用互联网APP时,随着法规政策的趋严和判罚,迫使互联网企业不得不持续完善用户隐私条款,用户授权和告知同意的流程也在日趋优化,这看似是告别蛮荒,拥抱合法合规的重要标志,但本质上,用户除了同意别无他选,至于用户数据的后续使用、分润和隐私保护,皆不受控,用户“鞭长莫及”!底层信任机制未建立,包括平台使用数据流程节点可视化、数据交易和利润分配透明化等环节均未疏通,用户无偿交付数据就只能是对信任的消耗。

事实上,在信任这场社会性实验中,更隐秘而重要的关键依托点并非在应用面,而是在基础科学面。重视底层技术和基础科学,才是信任大厦得以落成的根基和本源,只有密码学、数学、计算机学等基础科学的发展崛起才会更看清信任的“来路”与“去路”,才能指引更好的方向。

因此,8月25日,我们以Trust Day(信任日)为号角,发起【KDD2021 Trust Day(Chinese session)暨信任重构·价值共生——2021首届可信数据与计算智能学术年会】,集结来自不同产业领域、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实践者和专家,试图回归到基础学科的视角来诠释和解读可信数据与计算智能,为信任提供一套全新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以高度跨学科的方式交流和探索思想、前沿、机遇和挑战。

图片
我们将聚焦哪些信任议题?

数据时代的乘数效应不容小觑。

据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如果以原始数据的本身价值为基准,那么经过在全社会范围流通后将产生20—50倍价值,这中间涉及到海量数据的产生,流通、存储,让计算的复杂性、综合性倍级增长,其中包括巨大模型应用、大量的参数以及数据在格式和来源方面的高度异构性,让多计算主体的开放共享与协作成为明显趋势,信任也变得至关重要!

纵向看,在计算模型层面,信任可以确保模型的完整性、公平性和可解释性。在数据层面,信任可以链接打通数据源、场景方和使用方的联动合作,保障数据质量、隐私和合规性。横向来看,在金融、人工智能、零售、供应链、能源交易、物流等跨行业跨场景多个领域上,上下游业务网络环环相扣,信任在构建协作关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关键枢纽。

未来如何建立一个跨越所有边界数字信任的通用框架,或适配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新型信任体系?

信任的概念在学术界和工业界不同领域也一直在讨论,对信任的定 义和理解也各不相同,数字化迁徙浪潮下,信任逻辑会有何变化和新义?

后疫情时代下,无论是产业数字化还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人、设备、流程、业务、场景全部都加速走向数字化,数字信任从理论到实践亟需产、学、研、用等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向前,各方主体该如何作为?

公钥基础设施、数字身份、区块链、隐私计算、零信任架构、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要如何协作配合,构建信任底座?

诸此议题,我们将在会上一一拆解,引爆信任探讨!

图片
大佬学术天团已就位,都有哪些阵容?

本次Workshop学界权威和顶级高等学府学者教授集结到位,同台碰撞,阵容如下,先睹为快!
图片

图片
KDD2021 Trust Day重磅开幕
为“信任”支招,解锁数字未来画像!

8月25日下周三,【 KDD2021 Trust Day(Chinese session)暨信任重构·价值共生——2021第一届可信数据与计算智能学术年会】将如时开幕,本次大会将以线上直播形式与大家见面,拨云见日,话题交锋,我们不见不散!

点击下方预约直播👇
图片

产业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