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代中期,大量人才进入该领域,使中国得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太空项目。如今,「80后」和「90后」已经成为托举中国未来航天力量的中坚力量。专家表示,尽管中国的太空计划有很多年轻人,但仍需要更年长、更有经验的领导人。
整理报道 | 吴昕、齐健
2003年,中国将首位宇航员送入太空,这是中国太空计划启动10年后的事,也是前苏联和美国太空计划启动40年后的事。
在那之后的几年里,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在全球太空竞赛中从一个后来者变成了一个认真的竞争者。
2019年,中国成为首个在月球背面着陆航天器的国家。今年2月,天问1号成为中国首颗进入火星轨道的卫星。5月,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在火星着陆并部署火星车的国家。
北京时间5月15日中国「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随后传回着陆后首批照片。图为正面摄像头拍下的是火星车着陆的乌托邦平原的景象。
据官方媒体报道,参与中国太空计划的人的平均年龄正在下降。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去年报道称,参与太空项目的许多团队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
在嫦娥五号将月球岩石带回地球任务中,因负责火箭连接系统的周承钰因为是中国最年轻、也是首位女太空指挥官而走红。
除了周承钰,总调度刘建刚出生于1989年;1980年出生的嫦娥五号发射任务01号指挥员胡旭东,已经算文昌发射场指控大厅的「大龄人士」;长征五号火箭总控系统指挥徐文晓不过26岁……数百个关键测控岗位负责人大多为「80后」和「90后」,平均年龄仅33岁。
据统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平均年龄约为42岁,一线科研人员平均年龄35岁。很多国家重点项目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低的可怕,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月宫团队平均年龄35岁;墨子号量子卫星、神舟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团队平均年龄33岁;长征5号成功发射时他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仅32岁;天问一号控制团队平均年龄更是只有30岁。
《人民日报》曾于2007年报道,1992年至2003年,火箭设计师的平均年龄下降了18岁。同年,北京航天控制中心项目经理的平均年龄为30岁。
「2000年以来,大量人才进入该领域,使中国得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太空项目。」总部位于香港、专注于空间和卫星通信的研究公司Orbital Gateway Consulting的创始人布莱恩•库尔乔(Blaine Curcio)表示。
美国宇航局前首席科学家艾伦·斯托芬在2017年接受外媒Mashable采访时表示,美国宇航局员工的平均年龄在52岁到56岁之间。
「部分原因是有些人不想离开,」她说。「我们有些科学家在80多岁时仍在撰写重要论文。」
历史上,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时,阿波罗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3岁。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eaceX平均年龄只有28岁。美国政府问责局 2018 年的一份报告称,美国宇航局约有一半的员工超过 50 岁。
然而,美国宇航局的太空计划比中国的要古老得多,它始于 1958 年,而中国的太空计划直到 1993 年随着 CNSA 的成立,才真正开始。
随着制造卫星和发射火箭成本暴跌,航天事业在过去十年发生了变化。2017年一份来自美国银行美林证券的报告估计,太空产业的价值可能高达2.7万亿美元 。
2014 年,在习近平接任中国新领导人一年后,中国政府决定将民用空间开发作为一个关键的创新领域,就像在AI 开展的创新一样。随后,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国防分析研究所(IDA) 2019 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有 78 家商业航天公司在中国运营。一半以上成立于 2014 年,绝大多数专注于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
创业者年龄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例如,成立于2015年的零壹空间创始人出生于1985年,他的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Relativity Space 创始人也是一群 20 多岁年轻人、LinkSpace 创始人是一位90后。
除了将总部设在北京,不少公司将总部设在深圳、重庆和其他可能从当地大学吸引年轻人才的地区。
不过,专家表示,尽管中国的太空计划有很多年轻人,但仍需要更年长、更有经验的领导人。
「虽然执行太空任务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平均年龄带来了热情、活力和广泛的教育,特别是当他们处于 25-35 岁,但通常,整个太空任务领导者年龄更大,」位于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的太空政策独立专家 Namrata Goswami 说。
他说,中国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吴伟仁今年 68 岁,而领导该项目的探月任务主要研究员叶培建 76 岁。
任务的成功与工作人员的需求没有必然的关系。但在中国,有一个守旧的人——他们在这个行业已经有大约30年的历史,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老一辈将管理更多项目。他们的角色仍然非常重要……而且将从做具体任务发展到管理项目。」Curcio 说。
Goswami说,年轻的劳动力可以为中国未来的任务提供优势。「虽然老一辈人负责执行工作,但年轻一代的员工可能会影响截止日期的整体效率。」
中国月球和火星探测器的首席设计师孙泽洲已经年过半百,仍然向叶老寻求建议。
作为全球的制造中心,在利用航天工业对大量生产卫星和火箭的新需求方面,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处于有利地位。除了提供巨大经济利益和就业机遇,推进航天业还能带动高科技发展,实现经济转型。
在因冠状病毒而沉寂一年以后,中国计划今年进行40多次太空发射。中国在2018年发射了39枚火箭,2019年发射了34枚,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
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到2022年建成空间站。它还计划在2028年前向火星发射第二次探测器,目的是将样本带回地球,并计划在2030年发射木星和金星探测器。
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计划在2030年前发射超级重型火箭长征9号,在2035年前发射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更多的月球任务正在计划中,最终目标是在未来十年内建立一个月球基地。
在2011年的一次采访中,现年92岁的中国火箭科学家孙家栋称赞中国航天计划背后的「年轻、充满活力的团队」。
「年轻一代充满激情,工作认真,学习能力强。」他说,「他们将为中国航天工业的未来做出巨大贡献。」
最近,中国选拔了12所顶尖大学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与MIT、斯坦福抗衡,作为航天人才的摇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任务是建设一所「未来航天技术」学院。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航空航天相关专业主要有「航空航天工程」和「飞行器工程」,专业课程包括空气动力学、飞行器结构力学、航空航天概论、航空仪表、航空宇航制造工程、航空航天动力装置、电子对抗技术、隐身技术、飞机维修等。
主要核心知识领域包括:《空气动力学》、《传热与燃烧》、《发动机设计》、《飞行控制》、《飞行力学》、《飞行器结构力学》、《飞行器设计》、《飞行器综合电子系统》、《航空安全与人为因素》、《航空航天制造技术》。
此外,还有大量中职、高职院校开设了飞行器制造技术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聚焦在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加工制造和维修维护领域。
参考链接
https://www.scmp.com/news/china/science/article/3135340/chinas-space-programme-how-beijing-banking-youth-drive-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