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美的集团旗下的威灵汽车召开首个汽车发布会,但是不同于小米、OPPO等公司,美的并没有选择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加入到新能源汽车的竞赛制作。
发布会上,威灵汽车宣布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辅助/自动驾驶系统三大产品线全线投产,目前共有5款产品:驱动电机、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电动压缩机和EPS电机。
对于为何要选择成为汽车部件生产商,美的集团机电事业部总裁伏拥军说道:「当前中国不缺造车的企业,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但是却缺乏做好关键零部件的企业。美的未来将立足于最专业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包括热管理系统、辅助和智能驾驶系统,以及驱动系统三大业务展开突破。」
确实,现如今跨界造车的企业不在少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不仅不缺汽车制造商,而且跨界造车的市场也接近饱和,美的选择制造汽车零部件看起来确实也是比较明智的决定。「现在选择做什么不难,选择不做什么反而更难。」伏拥军解释道。
那么美的现在进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市场,还具备优势吗?综合来看,还是有的。
首先就是资金优势,白家电板块2020年的部分及2021年Q1的报告显示,美的的市值几乎相当于第二名的格力与第三名海尔智家的总和,达到了5525亿元。就在本月,已回购股份超过百亿元的美的集团又宣布,拟不超过人民币50亿元,不低于人民币25亿元再次大举回购股份,这足以显示美的实力和底气,以及资金流的充裕。就像雷军评价小米造车一样,美的也是「赔得起」的。
第二点是技术方面,伏拥军表示「新能源汽车是未来重要的赛道,有很多的增量部件与家电领域的核心零部件重合。」他还表示十年前威灵汽车就开始从EPS转向电机的研发,5年前开始了汽车空调压缩机的研发,目前已经在上海、安徽合肥、广东顺德、日本大阪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五地布局了研发中心与合作机构。
在此次发布会上,威灵介绍了独立设计的电机以及电动压缩机。这款电机的特点是高功率密度及高效比,转速可以达到16000-20000rpm,定子与转子采用油冷设计。另外为了降低噪音并保证安装空间,工程师也对NVH性能与小型化进行了特别设计。美的一年生产1.4亿台空调压缩机,设计电动压缩机也是美的的特长。「新能源汽车的痛点最首要的是里程焦虑,尤其是冬天,空调一打开续航里程损失三分之一,这才是老百姓不选择新能源车的最大原因。」美的集团威灵汽车部件总经理陈金涛表示。在北方的冬天,寒冷的天气会大大降低电动车的续航,而威灵这次发布的电动压缩机则是可以缓解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问题。据介绍,威灵研发的电动压缩机采用二氧化碳作为冷媒,能在极寒工况下实现高制热效率,解决寒冷天气下由于低温引起的电池衰退快的问题,延长续航。
对于辅助/自动驾驶生产线,美的并没有做太多的介绍,但是从其发布的该生产线的产品-EPS转向助力-来看,或许美的计划制造的目标产品是为辅助/自动驾驶提供支持的硬件,而不是软件方面。
另外,美的还有一项优势,就是友好的大环境:虽然汽车产业电气化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但是「三电」这样的核心技术仍然是许多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即使有着比亚迪,蔚来这样的三电技术自主研发的企业,国内汽车电子的中高端市场还是由博世,大陆,日本电装等企业控制,这也留给了美的很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美的这次选择进军汽车零部件行业可能也是无奈之举。早在2003年,中国加入WTO,汽车工业也开始蓬勃发展,掀起了一场「造车热」。包括美的、奥克斯、宁波波导等众多家电企业在当时,都把前期在家电企业赚到的利润投入到汽车产业。
在2003年美的收购云南客车厂,云南神州航天汽车有限公司和湖南省三湘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共三家企业,2005年9月与2006年8月,美的客车在云南和长沙的新基地先后建成投产,拥有了万台客车整车和专用底盘制造能力。当时局势一片大好,美的定下了「3至5年内成为国内领先的客车生产企业」的目标,但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加上对市场判断不准确,2008年时任美的集团副总裁的黄晓明宣布暂停美的造车项目,并解释称,「投产汽车只是美的非主营业务的一个尝试,投资规模非常小,现在是美的主动控制风险、主动停产。」
这次转身投入到汽车部件制造业可能也是由于美的认识到了整车制造的难度,相对于C端市场整车输出来说,面向B端为企业提供帮助,可能是一个更理性且更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的方案。
据了解美的目前已经和东风,高合,威马等车企进行了合作,也已经完成了产品的量产。有业内从业者认为「美的在机电方面确实具有较为突出的技术储备和优势,应该说是国内机电领域较为强势的本土品牌。」「相对于整车制造,从核心零部件再度涉足汽车产业的难度肯定要小很多。」但是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跨界造车相比传统汽车企业是没有对汽车行业浓厚的热情,他们会从内心设定一个亏损线。一旦超过预期,不管前景有多好都会面临暂停的命运。」
所以虽然美的在机电制造业拥有一定的优势,现在的大环境也利于威灵发展,但是美的威灵的是否能够成功还需要足够突出的技术优势,以及实际产品的效果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