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如何成长?」
所有创业公司可能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他们希望能够把握公司的增长动力和行业的最新趋势,以便及时调整公司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近日,俄罗斯 Skoltech 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人们在互联网上「冲浪」时产生的大数据 Google Trends, 提出并验证了一种用于分析和研究科创企业成长的新方法。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所提出的方法论为分析、研究和预测以增长为导向的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相关发现于4月19日以「大数据对分析技术型初创企业增长动力的价值」(The value of big data for analyzing growth dynamics of technology-based new ventures)为题发表在Elsevier《 技术预测与社会变革》(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上。 新兴科创企业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但对初创公司增长模式的分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仅如此,研究学者对新公司如何成长的理论理解也是有限的。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适当的指标。处于早期阶段的私营企业可能并不会花费大量时间披露他们的信息和成果,因此,对于外部观察者来说,初创公司看起来像「黑匣子」。由于缺乏客观信息,公司的成长很难被评估。在考察了该问题过去三年中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发展,Skoltech 大学团队就如何处理研究初创企业中的数据短缺问题提出了宝贵的见解。他们指出:「Google Trends 是用于分析初创企业的高质量且易于访问的可靠数据来源,还可用于预测增长。」通过比较分析搜索活动数据和多轮风险投资获得的估值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发现,科技初创公司的增长动态很好地反映在其相关的 Google Trends 数据中;并且,对于「独角兽」公司和面向消费者(B2C)数字平台公司来说,该指标更为可靠。Fab (a) 和 Urban Airship (b) 的 Google Trends 数据和估值曲线。(来源:论文)初创公司的「X 光片」
来自 Skoltech 创业与创新中心(CEI)的博士生 Maksim Malyy 在进入 Skoltech 大学之前在圣彼得堡的一家新兴加速器企业工作,并且自那时起就对这个问题深感兴趣。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展示了基于公司名称的Google搜索曲线与通过多轮投资实现的估值曲线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使 Google Trends 数据可以用作公司增长的代理指标。通过这些演化曲线,人们可以重新审视一些旧的答案,提出新的问题以及更扎实的理论和预测。Maksim 认为这项研究对初创企业具有重大意义,该提议「提供了一种廉价且简便的方法,可能等同于X射线扫描」,以非侵入性方式了解技术型新企业的运作方式。互联网搜索指数真的可靠吗
Google Trends 是一种大数据工具,可以告诉你在指定的任何日期范围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 Google 上搜索特定关键字的趋势如何。在如今的互联网信息时代,用户看到新信息后会本能地进行相关的搜索以了解全貌,因此,该工具已被用于包括商科和管理科学在内多个科学领域的700多项研究中。该研究团队的 Zeljko Tekic 教授和 Tatiana Podladchikova 助理教授援引一位论文审阅者的评价:「我认为这篇论文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在未来很多年中有用。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研究。」Google Trends 工具。(来源:Google)抛开 Google Trends 数据的充分性不谈,运用搜索指数进行时间序列的预测分析在底层逻辑上仍存在着待商榷的问题:是公司的估值增长在先还是大量网民的搜索在先?设想一下,你是不是会在看到某某公司融资多少资金的新闻后,再去搜索了解该公司是做什么的、最近有何新的进展,又或者是毫不关心。互联网搜索指数只能反应公众对事件的反应,并不能为我们缩减到特定受众的互联网行为,这或许也能够解释为什么独角兽公司或者B2C平台的数据表现更为优异,因为这些公司有着一定的群众知晓度。Maksim 也在文章的末尾提到他们的结果未能说明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估值变动是否会引起公众兴趣的增长?或者相反,大量搜索查询是否会导致估值上升?又或是这两个过程相互补充?」另外,尽管国内的搜索引擎也有类似的功能,但是文章特别强调了他们的方法在中国需要谨慎推广,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Goolge 的数据是可以公开获取的;其次,中美两国网民的互联网行为可能差异很大,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再者,中美两国网民对科技初创公司融资新闻的关注度可能也有很大的区别。总的来说,像 Goolge Trends 这类互联网产生的大数据确实可以让初创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但美好的愿景仍需大量的科学家对其进行严谨地验证,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合理地验证。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0162521002262#bib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