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划重点!从2021年两会看未来五年中国数字化转型方向

图片

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谈到关于科技创新与高新科技烂尾话题时,他表示,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还不高,下一步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要继续改革科技体制。重要的是,要让科研人员有经费使用的自主权,不能把他们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要让他们专心搞研究。
经过七天的两会会议,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对于制造业、科技行业而言,最关注的依旧是前沿科技、数字经济以及数字化转型部分。
官方定调中国目前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的格局中,中国仍处于第三梯队,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至少还需要30年时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预测。中国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质量效益仍是弱项,劳动生产率差距明显。

报道 | 机器之能

 一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数字化转型重点

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正式拉开了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发展序幕。未来五年中,数字经济发展有几个重要看点。
1、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高调登场预计「十四五」期间国家及地方将密集出台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从研发、应用、市场和资金等方面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资本领域也会持续加注。
规划纲要指出国家将在科技创新方面布局重大工程项目。重点投入行业包括:在量子信息、光子与给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并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一个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
中国将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
以医疗设备为例,全球Top10的医疗器械厂家,有7家来自美国,另外3家分别来自德国、荷兰和瑞士。这些企业的战略重点都指向了数字化转型。在中国,突破装备制造仍然是关键战役。「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高端医疗设备。
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占全球市场30%以上,但车规级MCU芯片(单片机)国产化率还不足5%,关键系统芯片全部为国外垄断。关键元器件的技术开发也成为科技创新、自立自主的关键内容。
一些投资人士也明确表示,会持续看好和加注科技创新的大主题,继续在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先进制造、量子计算、云和大数据、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展开系统性布局,大力支持中国的原发技术创新。
面向未来,国家间的竞争将越来越趋向于科技创新方面的竞争,谁能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谁就将在竞争和博弈中取得显著的先发优势。那么,国家将如何鼓励引导政府、企业和个人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十四五」设立三大指标,要求「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的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每万人口的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20年的6.3件增加至2025年的12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7.8%上升至2025年的10%。
图片
2、两会期间,顶层设计再次「点名」制造业。政府工作报告对制造业发展释放的信号可以概括为「三提一降」——即提速创新、提高供应链稳定性、提升企业协同,同时降低制造业生产经营和融资成本。
在提速创新方面,以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将制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
特别是国有企业变革。确保工业类的央企研发支出年增长率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地位。安永预计,接下来政府会持续增加科技投入,对业绩表现优异的国有企业进行更大的授权和突破,建立多层次中长期激励体系,解决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
「十四五」还强调了「调整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本配置,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这意味着,政府将加大前瞻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布局力度,扎实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提升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
在稳定供应链方面,规划拟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支持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意味着,掌握核心技术工艺、具备持续研发能力、进口替代能力强的企业将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中小企业是我国数量最大的市场主体。去年以来,为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各方面密集出台了许多帮扶中小企业的政策。
在企业服务方面,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提倡鼓励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企业配套的协同发展模式,夯实产业基础。
制造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面进一步提升,要对传统行业实施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盲目重复建设,要防止「一哄而起」。同时要鼓励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发展龙头企业。
3、数字经济。规划纲要草案将建设数字中国作为独立篇章,意味着中国将把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作为未来10年关键的机会窗口,数字经济将成为整个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部件。规划纲要草案明确了未来5年发展目标: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0%。
同时,圈定了未来数字经济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即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接下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云计算四大技术将对所有传统行业赋能。
比如,通过大数据、物联网、5G、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数字化平台,支撑企业核心业务的高效联接、敏捷运营,加速形成数字经济产业体系。
今年以及未来五年,将建成系统完备的5G网络,5G垂直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业界普遍认为,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应用大规模铺开要到2025年以后。
未来三年是工业互联网的快速成长期。基础打好,通过工业互联网产生更多的创新应用,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4、能源转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转型是中国谋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未来,随着新能源的普及,新型供能技术和用能技术将催生巨大市场空间。同时,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还将倒逼中国加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
5、电商扶贫。未来家电行业的趋势是高端化、节能化。国内市场是新发展格局的立足点。农村消费是个大市场,乡镇和村这两个市场占到整个消费的38%,但是农村消费面临着很多的短板、痛点和堵点。「十四五」明确将电商行业下一阶段发展目标确定在农村市场
从供给侧来说,要升级传统消费。除了新能源汽车,比如传统家电领域,有观点认为,未来家电行业的趋势是高端化、节能化。2021年,消费升级红利有望进一步释放,消费者对于高品质、新技术、新趋势家电产品的需求,以及居家成套化、场景化方案都会成为家电增长的两大新动力。
从流通领域来看,培育新型消费,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以及跨界融合使新型消费能够带动和扩大消费。
6、基础物流。继续发展物流供应链全面数字化。体现在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进程,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推动物流供应链体系全面数字化转型。
7、「技术移民」。中国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新兴产业、跨学科前沿领域的人才缺口较大,创新型、高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占比明显偏低,制约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计划要求引进人才,以帮助推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命科学,太空和航空等领域。高技能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的政策,永久居留制度将得到改善。
 二  两会代表关注的数字化重点

  • 普惠数字化,创新供给
在疫情的冲击下,小微企业都经历了资金短缺、技术围困等窘境,透过政府工作报告,国家从消费、投资、城镇化、区域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对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扶持。
在此背景下,许多人大代表及企业家代表也纷纷从增加数字化普惠平台角度建言献策,帮助企业自身建立面对不确定风险的韧性、激活市场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提出要建设地方政府的小微企业数字化平台,并认为这类平台有望成为普惠金融的「新基建」。
他建议由政府牵头探索建设和完善区域小微企业数据集成系统,打造开放式的小微企业数字化平台,加固完善政府管理服务、小微企业信息提取和金融机构付费合作的市场化联系。同时在小微和民营企业数据建设基础更好的地区,率先成立小微企业数字平台展开试点
张近东强调,企业需要「创新供给」与「降本增效」两条腿走路。前者是在激活需求,后者则能放大需求。基于这一理解,张近东建议企业推进数字化和金融服务与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融合,通过新的技术应用落地来降本增效。
  • 上云、设备购买不用愁
数字化转型虽成趋势,但广大中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难以承担长周期、大规模的数字化投入,转型意愿不足。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在提案中建议,有关部门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保障力度,对企业上云、购买数字化转型设备、服务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尤其针对中小微企业提供专项补贴,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姚劲波注意到,目前平台企业同样缺乏集成式、低成本的数字产品服务。因此,他建议有关部门为提供解决方案及服务的平台企业给予专项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其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培训从业人员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英也表示,目前数字化转型存在数据制度和开放共享瓶颈。数据法律保障与技术创新不同步,数据权属界定、权益保护缺乏上位指导。
为此,张英建议加快推进数据综合立法和央地数据互通。建议开展国家数据综合立法,重点解决数据权属界定、交易流通模式、安全保障机制、权益保护机制等核心问题,授权地方开展数据立法和实践。建议推进建立全国一体化的数据赋能机制,打通央地数据的互通瓶颈,开展标准化数据治理和场景化调配,让数据找得到、拿得到、用得好。
  • 发展自主工业软件,助力国家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王涌天提交了《关于创新国家支持模式,促进自主工业软件发展的提案》,获得了工信部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回复,「很高兴看到国家已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支持、推动国产工业软件体系的发展。
在谈到国产工业软件发展时,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王涌天认为,发展工业软件首先是要由工信部和科工局牵头,尽快制定工业软件数据表达和存储格式的国家标准,并要求由政府资金资助开发的工业软件遵循相关国家数据标准;其次,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要参考已有国际标准或者国内优势工业软件企业的数据格式;最后在统一数据标准的基础上,面向产品综合优化和全生命周期需求,培育工业软件核心企业,打造具有一体化开放式架构的工业软件体系
  • 数字化服务下沉
今年2月25日16时,「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乡村振兴进入崭新时代。广大乡村,也是数字化等科技手段大展拳脚的天地。
今年,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关于积极利用数字科技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共享发展的建议》中提到,他所做的2021年最新的问卷调查显示,没有特色产业、缺乏人才,是农村网民认为目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村网民对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诉求迫切,超过九成网民希望尽快在农村推广互联网技术。
基于过去一年的调研和实践,马化腾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包括: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针对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和乡村治理基层骨干,加强农业科技、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业技能培训;在乡村公共服务和应急管理的「数字化」领域,系统化推广政务公开、便民服务、乡村特色等平台;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问题等。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也表示,要将品质升级、体验升级作为乡村商业消费升级的主要方向,通过赋能农村小微零售企业的数字化,引领带动农村消费品质升级,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 完善数字化人才供给
近年来,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速、赋能传统行业已经成为行业发展共识。数字化改造制造业的案例尤为突出。据资料显示,大量实践证明,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提升8%到13%的利润率。随着数字化变革的深入,相应人才的供给亟待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华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霞认为,我国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较强大的制造业和较发达的信息产业,但人均工业增加值仅为美国的1/3、日本的1/4,产业数字化的提升空间还很大。数字化人才匮乏、社会咨询服务不足,正成为我国产业数字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她在两会提案中提出,希望能从国家层面增设数字化课程,推动高校、企业建立数字化培训体系,打造不同层级的数字化人才队伍。
与此同时,科技人才培养也是诸多代表和科技公司领军人关注的一大方向。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在提案中建议,应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拓宽职教学生就业渠道,适当放宽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环节中的限制性条件;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提高福利待遇;发挥行业企业优势,激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要引导校企联合,支持龙头企业成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共同打造面向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自动驾驶等课程;支持龙头企业参与新职业论证开发,加大人工智能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和推广,及时将新技术用于学生和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评价中。
 三 

李克强为两会中提到的创新做了这样的总结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针对「卡脖子」和重点领域、关键技术补短板等问题表示,「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还不高,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只占到研发投入的6%,而发达国家通常是15%到25%。我们下一步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要继续改革科技体制。让科研人员有自主权,很重要的是要让科研人员有经费使用的自主权,不能把科研人员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还是要让他们心无旁骛去搞研究,厚积才能薄发。」
科技自立自强是今年两会及「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李克强总理说:「科技要自立自强,科学家要发奋努力,这和国际合作、同行交流是并行不悖的。科学探索和发明、发现是需要合作的,需要共同努力。封闭不会有前途,断链对谁都没有好处。中国愿意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同各国加强科技领域的合作,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图片
李克强总理认为,创新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他表示,「十四五」期间政府会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同时会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来加大研发投入,增加「全社会」口径下的研发投入。「这就需要采用一些机制。比如今年我们采取对制造业研发费用投入加计扣除100%的措施,这实际上是一个税收优惠措施,就是想通过市场化普惠制的办法,使企业投资研发有动力。」
同时,李克强总理也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说「研发要靠人才,中国的人才资源是丰富的。我们一方面要让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普通人也有上上智。这些年我们推动『双创』,形成『众创』局面,推动了应用创新,也给整体上的创新带来了更大空间。」李克强总理还鼓励青年学生说:「不管你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样的志向,一定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打牢基本功和培育创新能力是并行不悖的,树高千尺,营养还在根部。把基础打牢了,将来就可以触类旁通,行行都可以写出精彩。」
此外,面对部分行业和地区高新产业急功近利的现象,李总理坦言,「多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有一些重大突破。在应用创新领域发展得也很快,但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确存在着不足。要建设科技强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打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个根基。打多深的基才能盖多高的楼,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四 

从两化融合到工业互联网,国家政策到底倾斜了多少?

自党的十五大首次将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提出以来,国家开始逐渐倾斜政策,加速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赋能产业,以新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此后,又逐步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推动信息化、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方针。直至十九大明确提出将科技创新放在「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的首位,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工业互联网及相关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等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自十九大以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提到发展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信息化与工业融合的产业。时至今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经从概念普及到行业深耕,通过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加速产业发展进程。
从《中国制造2025》规划、《国家智能制造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规划发展指导意见,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转向行动实施方案》、《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等示范项目评定,再到刚刚发布的《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2015年以来,国务院、工信部、发改委,以及全国各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推动两化融合,扶持工业互联网,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项行动和优惠政策。
图片
2018年、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分别为1.42万亿元和2.13万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1.5%、2.2%。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或可达3.1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2.9%,对数字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16%。可带动约255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核算包括核心产业及融合带动影响,随着工业互联网加速向各行业拓展,2019年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占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比重已达74.8%,工业互联网将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在全国人大刚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中,国家更加关注「科技创新」方面的内容。一是更加关注国家对于科技创新领域的新理念、新导向和新政策;二是更加关注国家将如何鼓励引导政府、企业和个人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三是更加关注国家将在科技创新方面布局哪些重大工程项目。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部长通道问答环节表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进一步提升,使得制造业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升。同时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传统行业实施现代化的技术改造,还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5G、新材料、新装备等,也包括大家关心的通信技术、芯片等。但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不能搞盲目重复建设,要防止「一哄而起」。
肖亚庆认为,工业互联网在过去三年发展当中起步很好,下一步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要打好基础,在融合上下功夫,并把发展和安全平衡好。下一步,随着「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产生更多的实际应用场景,这些发展会给大家呈现更多的好应用,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为我们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载体、平台和融合的空间。
 五 哪些企业正在数字化转型的风口逐浪?

在2021年2月初公布的首批「十四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包括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相关技术名列其中,这也标志着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科技领域最高级别的战略部署。
「工业软件」重点专项中提出,到2025年,引领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模式、新平台、新体系和新业态逐步形成,核心工业软件基本实现自主可控,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工业软件平台及数字生态逐步形成,工业软件自主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推动制造业产业生态创新以及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的重塑。2021年度指南拟围绕制造业数字生态及基础前沿技术、产品生命周期核心软件、智能工厂技术与系统、产业协同技术与平台4个技术方向,启动17个指南任务。
「智能传感器」重点专项则提出,2025年实现传感器创新研制支撑能力明显改善,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能力显著增强,若干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核心传感器基本自主可控,专项引领传感器产业可持续规模化发展。2021年度指南拟围绕智能传感基础及前沿技术、传感器敏感元件关键技术、面向行业的智能传感器及系统、传感器研发支撑平台4个技术方向,启动28项指南任务。
据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3月1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该联盟成员单位目前已达1890家,其中包括国内外工业互联网平台、软件及硬件供应商,相关技术的服务提供商,科研院所和高校等众多工业互联网落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不同角色。在此我们列举了21家国内外较成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排名不分先后),供大家参考。

图片

图片


在领先企业积极探索下,「5G+工业互联网」融合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工业设计、制造、质检、运维、安全等关键环节,形成了协同设计、仿真验证、辅助装配、精准操控、柔性加工、无损检测、远程维护、无人巡检等八大典型应用场景,覆盖的港口、矿业等多个领域。
例如,世界上首个实现全程自动化无人操作的「5G智慧码头」青岛港,实现了将远程操控、高清视频辅助控制以及复杂环境监控用于传统码头的无线化改造和无人化改造;新安化工基于5G 开展了仪表无线减辎升级、AR远程维护、切削刀具智能控制、工业视觉质检等应用测试;包钢集团、中国移动等公司联合在白云鄂博矿区打造的「5G﹢智慧矿区」项目,实现矿卡车辆的无人驾驶和采矿设备的无人操作,以及矿山生产运营、调度的自动化管理。
工业互联网有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据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统计,到2020年10月利用海尔、用友、浪潮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业务的中小企业已超过百万,显著降低了数字化改造门槛。产融结合热度持续提升,IDG、金沙江、红杉资本等知名风投机构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投资,全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基金规模突破28亿,一批「独角兽」企业加速涌现。产教结合加快推进,各地建立20余家工业互联网研究机构,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建设工业互联网实训平台。2020年,工业互联网新增就业人数将超过100万人,为缓解就业压力、优化就业结构提供支撑。
产业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