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出品|阿里巴巴新零售淘系技术部作者:妙净、波本

双11模块79.34%的代码是怎样智能生成的?

作为今年阿里经济体前端委员会的四大技术方向之一,前端智能化方向一被提及,就不免有人好奇:前端结合 AI 能做些什么,怎么做,未来会不会对前端产生很大的冲击等等。本篇文章将围绕这些问题,以「设计稿自动生成代码」场景为例,从背景分析、竞品分析、问题拆解、技术方案等几个角度切入,细述相关思考及过程实践。

背景分析

业界机器学习之势如火如荼,「AI 是未来的共识」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李开复老师也在《AI·未来》指出,将近 50% 的人类工作将在 15 年内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尤其是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并且,白领比蓝领的工作更容易被取代;因为蓝领的工作可能还需要机器人和软硬件相关技术都突破才能被取代,而白领工作一般只需要软件技术突破就可以被取代。那我们前端这个“白领”工作会不会被取代,什么时候能被取代多少?

回看 2010 年,软件几乎吞噬了所有行业,带来近几年软件行业的繁荣;而到了 2019 年,软件开发行业本身却又在被 AI 所吞噬。你看:DBA 领域出现了 Question-to-SQL,针对某个领域只要问问题就可以生成 SQL 语句;基于机器学习的源码分析工具 TabNine 可以辅助代码生成;设计师行业也出了 P5 Banner 智能设计师“鹿班”,测试领域的智能化结合也精彩纷呈。那前端领域呢?

那就不得不提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了,它就是设计稿自动生成代码(Design2Code,以下简称 D2C),阿里经济体前端委员会-前端智能化方向当前阶段就是聚焦在如何让 AI 助力前端这个职能角色提效升级,杜绝简单重复性工作,让前端工程师专注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

竞品分析

2017 年,一篇关于图像转代码的 Pix2Code 论文掀起了业内激烈讨论的波澜,讲述如何从设计原型直接生成源代码。随后社区也不断涌现出基于此思想的类似 Screenshot2Code 的作品,2018 年微软 AI Lab 开源了草图转代码 工具 Sketch2Code,同年年底,设计稿智能生成前端代码的新秀 Yotako 也初露锋芒, 机器学习首次以不可小觑的姿态正式进入了前端开发者的视野。

基于上述竞品分析,我们能够得到以下几点启发:

深度学习目前在图片方面的目标检测能力适合较大颗粒度的可复用的物料识别(模块识别、基础组件识别、业务组件识别)。

  1. 完整的直接由图片生成代码的端到端模型复杂度高,生成的代码可用度不高,要达到所生成代码工业级可用,需要更细的分层拆解和多级子网络模型协同,短期可通过设计稿生成代码来做 D2C 体系建设。

  2. 当模型的识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准确度时,可以借助设计稿人工的打底规则协议;一方面人工规则协议可以帮助用户强干预得到想要的结果,另一方面这些人工规则协议其实也是高质量的样本标注,可以当成训练样本优化模型识别准确度。

 问题分解

设计稿生成代码的目标是让 AI 助力前端这个职能角色提效升级,杜绝简单重复性工作内容。那我们先来分析下,“常规”前端尤其是面向 C 端业务的同学,一般的工作流程日常工作内容大致如下:

“常规”前端一般的开发工作量,主要集中在视图代码、逻辑代码数据联调(甚至是数据接口开发,研发 Serveless 产品化时可期)这几大块,接下来,我们逐块拆解分析。

视图代码

视图代码研发,一般是根据视觉稿编写 HTML 和 CSS 代码。如何提效,当面对 UI 视图开发重复性的工作时,自然想到组件化、模块化等封装复用物料的解决方案,基于此解决方案会有各种 UI 库的沉淀,甚至是可视化拼装搭建的更 High Level 的产品化封装,但复用的物料不能解决所有场景问题。个性化业务、个性化视图遍地开花,直面问题本身,直接生成可用的 HTML 和 CSS 代码是否可行?

这是业界一直在不断尝试的命题,通过设计工具的开发插件可以导出图层的基本信息,但这里的主要难点还是对设计稿的要求高、生成代码可维护性差,这是核心问题,我们来继续拆解。

▐  设计稿要求高问题

对设计稿的要求高,会导致设计师的成本加大,相当于前端的工作量转嫁给了设计师,导致推广难度会非常大。一种可行的办法是采用 CV(ComputerVision, 计算机视觉) 结合导出图层信息的方式,以去除设计稿的约束,当然对设计稿的要求最好是直接导出一张图片,那样对设计师没有任何要求,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方案,我们也一直在尝试从静态图片中分离出各个适合的图层,但目前在生产环境可用度不够(小目标识别精准度问题、复杂背景提取问题仍待解决),毕竟设计稿自带的元信息,比一张图片提取处理的元信息要更多更精准。

▐  可维护性问题

生成的代码结构一般都会面临可维护性方面的挑战:

  • 合理布局嵌套:包括绝对定位转相对定位、冗余节点删除、合理分组、循环判断等方面;

  • 元素自适应:元素本身扩展性、元素间对齐关系、元素最大宽高容错性;

  • 语义化:Classname 的多级语义化;

  • 样式 CSS 表达:背景色、圆角、线条等能用 CV 等方式分析提取样式,尽可能用 CSS 表达样式代替使用图片;

  • ……

将这些问题拆解后,分门别类专项解决,解决起来看似没完没了,但好在目前发现的大类问题基本解决。很多人质疑道,这部分的能力的实现看起来和智能化一点关系都没有,顶多算个布局算法相关的专家规则测量系统。没错,现阶段这部分比较适合规则系统,对用户而言布局算法需要接近 100% 的可用度,另外这里涉及的大部分是无数属性值组合问题,当前用规则更可控。如果非要使用模型,那这个可被定义为多分类问题。同时,任何深度学习模型的应用都是需要先有清晰的问题定义过程,把问题规则定义清楚本就是必备过程。

但在规则解决起来麻烦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模型来辅助解决。比如 合理分组(如下图) 和 循环项 的判断,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各种情况下还是误判不断,算法规则难以枚举,这里需要跨元素间的上下文语义识别,这也是接下来正在用模型解决的重点问题。

逻辑代码

逻辑代码开发主要包括数据绑定、动效、业务逻辑代码编写。可提效的部分,一般在于复用的动效和业务逻辑代码可沉淀基础组件、业务组件等。

  • 接口字段绑定:从可行性上分析还是高的,根据视觉稿的文本或图片判断所属哪个候选字段,可以做,但性价比不高,因为接口数据字段绑定太业务,通用性不强。

  • 动效:这部分的开发输入是交互稿,而且一般动效的交付形式各种各样参差不齐,有的是动画 gif 演示,有的是文字描述,有的是口述;动效代码的生成更适合用可视化的形式生成,直接智能生成没有参考依据,考虑投入产出比不在短期范围内。

  • 业务逻辑这部分开发的依据来源主要是 PRD,甚至是 PD 口述的逻辑;想要智能生成这部分逻辑代码,欠缺的输入太多,具体得看看智能化在这个子领域能解决什么问题。

▐  逻辑代码生成思考

理想方案当然是能像其他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一样,学习历史数据,根据 PRD 文本输入,新逻辑代码能直接生成,但这样生成的代码能直接运行没有任何报错吗?

目前人工智能虽说发展迅速,但其能解决的问题还是有限,需要将问题定义成其擅长解决的问题类型。强化学习擅长策略优化问题,深度学习目前在计算机视觉方面擅长解决的是分类问题目标检测问题,文本方面擅长 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自然语言处理) 等。

关于业务逻辑代码,首先想到的是对历史源代码的函数块利用 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 长短期记忆网络)和 NLP 等进行上下文分析,能得到代码函数块的语义,VS Code 智能代码提醒 和 TabNine 都是类似的思路。

另外,在分析问题中(如下图)我们还发现,智能化在业务逻辑领域还可以协助识别逻辑点在视图出现的位置(时机),并根据视图猜测出的逻辑语义。

综上,我们总结一下智能化现阶段的可助力点:

  • 由历史源代码分析猜测高频出现的函数块(逻辑块)的语义,实际得到的就是组件库或者基础函数块的语义,可在代码编辑时做代码块推荐等能力。

  • 由视觉稿猜测部分可复用的逻辑点,如这里的字段绑定逻辑,可根据这里文本语义 NLP 猜测所属字段,部分图片元素根据有限范围内的图片分类,猜测所属对应的图片字段(如下图示例中的,氛围修饰图片还是 Logo 图片);同时还可以识别可复用的业务逻辑组件,比如这里的领取优惠券逻辑

所以,现阶段在业务逻辑生成中,可以解决的问题比较有限,尤其是新的业务逻辑点以新的逻辑编排出现时,这些参考依据都在 PD 的 PRD 或脑海中。所以针对业务逻辑的生成方案,现阶段的策略主要如下:

  • 字段绑定:智能识别设计稿中的文本和图片语义分类,特别是文字部分。

  • 可复用的业务逻辑点:根据视图智能识别,并由视图驱动自由组装,含小而美的逻辑点(一行表达式、或一般不足以封装成组件的数行代码)、基础组件、业务组件。

  • 无法复用的新业务逻辑:PRD 需求结构化(可视化)收集,这是一个高难度任务,还在尝试中。

小结

目前用智能化的方式自动生成 HTML + CSS + 部分 JS + 部分 DATA 的主要分析如上,是Design to Code 的主要过程 ,内部项目名称叫做 D2C ,后续系列文章会使用此简称,集团内外的落地产品名称为 imgcook。随着近几年主流设计工具(Sketch、PS、XD 等)的三方插件开发能力逐渐成熟,飞速发展的深度学习那甚至超过人类识别效果的趋势,这些都是 D2C 诞生和持续演进的强大后盾。

技术方案

基于上述前端智能化发展概括分析,我们对现有的 D2C 智能化技术体系做了能力概述分层,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 识别能力:即对设计稿的识别能力。智能从设计稿分析出包含的图层、基础组件、业务组件、布局、语义化、数据字段、业务逻辑等多维度的信息。如果智能识别不准,就可视化人工干预补充纠正,一方面是为了可视化低成本干预生成高可用代码,另一方面这些干预后的数据就是标注样本,反哺提升智能识别的准确率

  • 表达能力:主要做数据输出以及对工程部分接入

    • 通过 DSL 适配将标准的结构化描述做 Schema2Code

    • 通过 IDE 插件能力做工程接入

  • 算法工程:为了更好的支撑 D2C 需要的智能化能力,将高频能力服务化,主要包含数据生成处理、模型服务部分

    • 样本生成:主要处理各渠道来源样本数据并生成样本

    • 模型服务:主要提供模型 API 封装服务以及数据回流

智能识别技术分层

在整个 D2C 项目中,最核心的是上述识别能力部分的 机器智能识别 部分,这层的具体再分解如下,后续系列文章会围绕这些细分的分层展开内部实现原理。

  • 物料识别层:主要通过图像识别能力识别图像中的物料(模块识别、原子模块识别、基础组件识别、业务组件识别)。

  • 图层处理层:主要将设计稿或者图像中图层进行分离处理,并结合上一层的识别结果,整理好图层元信息。

  • 图层再加工层:对图层处理层的图层数据做进一步的规范化处理。

  • 布局算法层:转换二维中的绝对定位图层布局为相对定位和 Flex 布局。

  • 语义化层:通过图层的多维特征对图层在生成代码端做语义化表达。

  • 字段绑定层:对图层里的静态数据结合数据接口做接口动态数据字段绑定映射

  • 业务逻辑:对已配置的业务逻辑通过业务逻辑识别和表达器来生成业务逻辑代码协议。

  • 出码引擎层:最后输出经过各层智能化处理好的代码协议,经过表达能力(协议转代码的引擎)输出各种 DSL 代码。

技术痛点

当然,这其中的 识别不全面、识别准确度不高 一直是 D2C 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我们的核心技术痛点。我们尝试从这几个角度来分析引起这个问题的因素:

  1. 识别问题定义不准确:问题定义不准确是影响模型识别不准的首要因素,很多人认为样本和模型是主要因素,但在这之前,可能一开始的对问题的定义就出现了问题,我们需要判断我们的识别诉求模型是否合适做,如果合适那该怎么定义清楚这里面的规则等。

  2. 高质量的数据集样本缺乏:我们在识别层的各个机器智能识别能力需要依赖不同的样本,那我们的样本能覆盖多少前端开发场景,各个场景的样本数据质量怎么样,数据标准是否统一,特征工程处理是否统一,样本是否存在二义性,互通性如何,这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问题。

  3. 模型召回低、存在误判:我们往往会在样本里堆积许多不同场景下不同种类的样本作为训练,期望通过一个模型来解决所有的识别问题,但这却往往会让模型的部分分类召回率低,对于一些有二义性的分类也会存在误判。

▐  问题定义

深度学习里的计算机视觉类模型目前比较适合解决的是分类问题目标检测问题,我们判断一个识别问题是否该使用深度模型的前提是——我们自己是否能够判断和理解,这类问题是否有二义性等,如果人也无法准确地判断,那么这个识别问题可能就不太合适。

假如判断适合用深度学习的分类来做,那就需要继续定义清楚所有的分类,这些分类之间需要严谨、有排他性、可完整枚举。比如在做图片的语义化这个命题的时候,一般图片的 ClassName 通用常规命名有哪些,举个例子,其分析过程如下:

  • 第一步:尽可能多地找出相关的设计稿,一个个枚举里面的图片类型。

  • 第二步:对图片类型进行合理归纳归类,这是最容易有争论的地方,定义不好有二义性会导致最有模型准确度问题。

  • 第三步:分析每类图片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否典型,是否是最核心的特征点,因为关系到后续模型的推理泛化能力。

  • 第四步:每类图片的数据样本来源是否有,没有的话能否自动造;如果数据样本无法有,那就不适合用模型,可以改用算法规则等方式替代先看效果。

D2C 项目中很多这样的问题,问题本身的定义需要非常精准,并且需要有科学的参考依据,这一点本身就比较难,因为没有可借鉴的先例,只能先用已知的经验先试用,用户测试有问题后再修正,这是一个需要持续迭代持续完善的痛点。

▐ 样本质量

针对 样本 问题,我们需要对这部分数据集建立标准规范,分场景构建多维度的数据集,将收集的数据做统一的处理和提供,并以此期望能建立一套规范的数据体系。

在这套体系中,我们使用统一的样本数据存储格式,提供统一的针对不同问题(分类、目标检测)的样本评估工具来评估各项数据集的质量,针对部分特定模型可采取效果较好的特征工程(归一化、边缘放大等)来处理,同类问题的样本也期望能在后续不同的模型里能够流通作比较,来评估不同模型的准确度和效率。

▐ 模型

针对模型的召回和误判问题,我们尝试 收敛场景来提高准确度。往往不同场景下的样本会存在一些特征上的相似点或者影响部分分类局部关键特征点,导致产生误判、召回低,我们期望能够通过收敛场景来做模式化的识别,提高模型准确度。我们把场景收敛到如下三个场景:无线 C 端营销频道场景、小程序场景以及 PC 中后台场景。这里面几个场景的设计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针对各个场景来设计垂直的识别模型可以高效地提高单一场景的识别准确度。

过程思考

既然使用了深度模型,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是,模型的泛化能力不够,识别的准确率必然不能 100% 让用户满意,除了能够在后续不断地补充这批识别不到的样本数据外,在这之前我们能做什么?

在 D2C 的整个还原链路里,对于识别模型,我们还遵守一个方法论,即设计一套协议或者规则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兜底深度模型的识别效果,保障在模型识别不准确的情况下用户仍可完成诉求:手动约定 > 规则策略 > 机器学习 > 深度模型。举个例子比如需要识别设计稿里的一个循环体:

  • 初期,我们可以在设计稿里手动约定循环体的协议来达成

  • 根据图层的上下文信息可做一些规则的判断,来判断是否是循环体

  • 利用机器学习的图层特征,可尝试做规则策略的更上游的策略优化

  • 生成循环体的一些正负样本来通过深度模型进行学习

其中手动约定的设计稿协议解析优先级最高,这样也能确保后续的流程不受阻塞和错误识别的干扰。

 业务落地

2019 双十一落地

在今年的双十一场景中,我们的 D2C 覆盖了天猫淘宝会场的新增模块,包括主会场、行业会场、营销玩法会场、榜单会场等,包含了视图代码和部分逻辑代码的自动生成,在可统计范围内,D2C 代码生成占据了大比例。目前代码的人工改动的主要原因有:全新业务逻辑、动画、字段绑定猜测错误(字段标准化情况不佳)、循环猜测错误、样式自适应修改等,这些问题也都是接下来需要逐步完善的。

整体落地情况

我们对外的产品 imgcook,截止 2019.11.09 日,相关的使用数据情况如下:

  • 模块数  12681  个, 周新增 540 个左右;

  • 用户数  4315  个,周新增 150 个左右;

  • 自定义DSL:总数 109 个;

目前可提供的服务能力如下:

  • 设计稿全链路还原:通过 Sketch、PhotoShop 插件一键导出设计稿图层,生成自定义的 DSL 代码。

  • 图像链路还原:支持用户自定义上传图片、文件或填写图片链接,直接还原生成自定义的 DSL 代码。

 后续规划

  • 继续降低设计稿要求,争取设计稿 0 协议,其中分组、循环的智能识别准确度提升,减少视觉稿协议的人工干预成本。

  • 组件识别准确度提升,目前只有 72% 的准确度,业务应用可用率低。

  • 页面级和项目级还原能力可用率提升,依赖页面分割能力的准确度提升。

  • 小程序、中后台等领域的页面级还原能力提升,含复杂表单、表格、图表的整体还原能力。

  • 静态图片生成代码链路可用度提升,真正可用于生产环境。

  • 算法工程产品完善,样本生成渠道更多元,样本集更丰富。

  • D2C 能力开源

未来我们希望能通过前端智能化 D2C 项目,让前端智能化技术方案普惠化,沉淀更具竞争力的样本和模型,提供准确度更高、可用度更高的代码智能生成服务;切实提高前端研发效率,减少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不加班少加班,一起专注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

感兴趣的同学可加入钉钉群一起交流:21909696

 D2智能化专场

今年的 D2 智能化专场将通过行业的应用案例和实践经验的风向,让大家对智能化改变前端有切实的感受,欢迎大家来一起探讨。

Tensorflow.js 前端的机器学习平台

  • 演讲嘉宾:王铁震

  • 话题介绍:TensorFlow.js 是谷歌开发的机器学习加速平台。这个库用于在浏览器、Node.js 和其他 JavaScript 平台中训练和部署机器学习模型,为 JavaScript 开发者提供了简洁高效的API。在本讲中,您将了解到 TensorFlow.js 生态系统,如何将现有的机器学习模型植入到前端,同时还会探讨进一步优化的方式,未来发展的方向。

前端智能化实践 - 逻辑代码生成

  • 演讲嘉宾:甄子

  • 话题介绍:从生成UI代码到生成逻辑代码有多远?如何用页面结构和数据结构的视角去看待并解决代码生成问题?如何赋予开发者自定义的能力来解决业务问题?用实践检验前端智能化的力量,用设计去论证前端智能化的未来,诚邀您一起探讨前端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画板 - 马良

  • 演讲嘉宾:言顾

  • 话题介绍: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数据可视化,通过降低工程门槛来帮助用户创建可视化大屏成为当前的一大趋势。然而除了工程成本,数据可视化的设计效率,极大影响着数据挖掘的效率。在此之上,由于多方技术人员的参与,沟通成本过大,导致流程耗时久,且难以迭代,极大限制了潜在用户以及潜在的可适用场景。对可视化大屏搭建平台来说,急需一款产品能够提高用户的数据可视设计能力,让用户突破模版限制,轻松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大屏。

One More Thing

淘系技术部依托淘系丰富的业务形态和海量的用户,我们持续以技术驱动产品和商业创新,不断探索和衍生颠覆型互联网新技术,以更加智能、友好、普惠的科技深度重塑产业和用户体验,打造新商业。我们不断吸引用户增长、机器学习、视觉算法、音视频通信、数字媒体、移动技术、端侧智能等领域全球顶尖专业人才加入,让科技引领面向未来的商业创新和进步。

请投递简历至邮箱:ruoqi.zlj@taobao.com


淘系技术
淘系技术

关于淘系的技术创新均呈现于此,我们一起用技术驱动新商业。

专栏二维码
理论双十一
2
相关数据
Microsoft机构

微软是美国一家跨国计算机科技公司,以研发、制造、授权和提供广泛的计算机软件服务为主。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最为著名和畅销的产品为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Office办公室软件,以及Xbox的游戏业务。微软是美国《财富》杂志2015年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的第95名。

https://www.microsoft.com/en-us/about
深度学习技术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机器学习的分支,是一种试图使用包含复杂结构或由多重非线性变换构成的多个处理层对数据进行高层抽象的算法。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中一种基于对数据进行表征学习的算法,至今已有数种深度学习框架,如卷积神经网络和深度置信网络和递归神经网络等已被应用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音频识别与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并获取了极好的效果。

数据分析技术

数据分析是一类统计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多维性和描述性。有些几何方法有助于揭示不同的数据之间存在的关系,并绘制出统计信息图,以更简洁的解释这些数据中包含的主要信息。其他一些用于收集数据,以便弄清哪些是同质的,从而更好地了解数据。 数据分析可以处理大量数据,并确定这些数据最有用的部分。

机器学习技术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计算复杂性理论等多门学科。机器学习理论主要是设计和分析一些让计算机可以自动“学习”的算法。因为学习算法中涉及了大量的统计学理论,机器学习与推断统计学联系尤为密切,也被称为统计学习理论。算法设计方面,机器学习理论关注可以实现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算法。

人工智能技术

在学术研究领域,人工智能通常指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并采取行动以实现最优的可能结果的智能体(intelligent agent)

收敛技术

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逻辑学中,收敛指的是不同的变换序列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个结论(变换终止),并且得出的结论是独立于达到它的路径(他们是融合的)。 通俗来说,收敛通常是指在训练期间达到的一种状态,即经过一定次数的迭代之后,训练损失和验证损失在每次迭代中的变化都非常小或根本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如果采用当前数据进行额外的训练将无法改进模型,模型即达到收敛状态。在深度学习中,损失值有时会在最终下降之前的多次迭代中保持不变或几乎保持不变,暂时形成收敛的假象。

规划技术

人工智能领域的「规划」通常是指智能体执行的任务/动作的自动规划和调度,其目的是进行资源的优化。常见的规划方法包括经典规划(Classical Planning)、分层任务网络(HTN)和 logistics 规划。

TensorFlow技术

TensorFlow是一个开源软件库,用于各种感知和语言理解任务的机器学习。目前被50个团队用于研究和生产许多Google商业产品,如语音识别、Gmail、Google 相册和搜索,其中许多产品曾使用过其前任软件DistBelief。

计算机视觉技术

计算机视觉(CV)是指机器感知环境的能力。这一技术类别中的经典任务有图像形成、图像处理、图像提取和图像的三维推理。目标识别和面部识别也是很重要的研究领域。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英语:data mining)是一个跨学科的计算机科学分支 它是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和数据库的交叉方法在相對較大型的数据集中发现模式的计算过程。 数据挖掘过程的总体目标是从一个数据集中提取信息,并将其转换成可理解的结构,以进一步使用。

特征工程技术

特征工程是利用数据所在领域的相关知识来构建特征,使得机器学习算法发挥其最佳的过程。它是机器学习中的一个基本应用,实现难度大且代价高。采用自动特征工程方法可以省去采用人工特征工程的需求。Andrew Ng 说“挖掘特征是困难、费时且需要专业知识的事,应用机器学习其实基本上是在做特征工程。”

准确率技术

分类模型的正确预测所占的比例。在多类别分类中,准确率的定义为:正确的预测数/样本总数。 在二元分类中,准确率的定义为:(真正例数+真负例数)/样本总数

映射技术

映射指的是具有某种特殊结构的函数,或泛指类函数思想的范畴论中的态射。 逻辑和图论中也有一些不太常规的用法。其数学定义为:两个非空集合A与B间存在着对应关系f,而且对于A中的每一个元素x,B中总有有唯一的一个元素y与它对应,就这种对应为从A到B的映射,记作f:A→B。其中,y称为元素x在映射f下的象,记作:y=f(x)。x称为y关于映射f的原象*。*集合A中所有元素的象的集合称为映射f的值域,记作f(A)。同样的,在机器学习中,映射就是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对应关系。

逻辑技术

人工智能领域用逻辑来理解智能推理问题;它可以提供用于分析编程语言的技术,也可用作分析、表征知识或编程的工具。目前人们常用的逻辑分支有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 )以及一阶逻辑(FOL)等谓词逻辑。

分类问题技术

分类问题是数据挖掘处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机器学习领域,分类问题通常被认为属于监督式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也就是说,分类问题的目标是根据已知样本的某些特征,判断一个新的样本属于哪种已知的样本类。根据类别的数量还可以进一步将分类问题划分为二元分类(binary classification)和多元分类(multiclass classification)。

规范化技术

规范化:将属性数据按比例缩放,使之落入一个小的特定区间,如-1.0 到1.0 或0.0 到1.0。 通过将属性数据按比例缩放,使之落入一个小的特定区间,如0.0到1.0,对属性规范化。对于距离度量分类算法,如涉及神经网络或诸如最临近分类和聚类的分类算法,规范化特别有用。如果使用神经网络后向传播算法进行分类挖掘,对于训练样本属性输入值规范化将有助于加快学习阶段的速度。对于基于距离的方法,规范化可以帮助防止具有较大初始值域的属性与具有较小初始值域的属相相比,权重过大。有许多数据规范化的方法,包括最小-最大规范化、z-score规范化和按小数定标规范化。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自然语言处理(英语: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缩写作 NLP)是人工智能和语言学领域的分支学科。此领域探讨如何处理及运用自然语言;自然语言认知则是指让电脑“懂”人类的语言。自然语言生成系统把计算机数据转化为自然语言。自然语言理解系统把自然语言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更易于处理的形式。

长短期记忆网络技术

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 是具有长期记忆能力的一种时间递归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其网络结构含有一个或多个具有可遗忘和记忆功能的单元组成。它在1997年被提出用于解决传统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的随时间反向传播中权重消失的问题(vanishing gradient problem over backpropagation-through-time),重要组成部分包括Forget Gate, Input Gate, 和 Output Gate, 分别负责决定当前输入是否被采纳,是否被长期记忆以及决定在记忆中的输入是否在当前被输出。Gated Recurrent Unit 是 LSTM 众多版本中典型的一个。因为它具有记忆性的功能,LSTM经常被用在具有时间序列特性的数据和场景中。

强化学习技术

强化学习是一种试错方法,其目标是让软件智能体在特定环境中能够采取回报最大化的行为。强化学习在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环境中主要使用的技术是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流行的强化学习方法包括自适应动态规划(ADP)、时间差分(TD)学习、状态-动作-回报-状态-动作(SARSA)算法、Q 学习、深度强化学习(DQN);其应用包括下棋类游戏、机器人控制和工作调度等。

数据可视化技术

数据可视化被许多学科视为现代视觉传达的等价物。为了清晰有效地传递信息,数据可视化使用统计图形、图表、信息图和其他工具。数字数据可以使用点、线或条编码,以视觉传达定量消息。有效的可视化帮助用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它使复杂的数据更容易理解和使用。用户可以根据特定的分析任务进行数据可视化,例如进行比较或理解因果关系,并且图形的设计原则(即,显示比较或显示因果关系)来进行可视化。表通常用于用户查找特定测量的地方,而各种类型的图表用于显示一个或多个变量的数据中的模式或关系。

目标检测技术

一般目标检测(generic object detection)的目标是根据大量预定义的类别在自然图像中确定目标实例的位置,这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基本和最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近些年兴起的深度学习技术是一种可从数据中直接学习特征表示的强大方法,并已经为一般目标检测领域带来了显著的突破性进展。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