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本土CIS厂商的发展情况如何?
从全球CIS市场份额来看,日韩在该领域上掌握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近日,日经中文援引iHSMarket的数据称,目前全球CMOS图像传感器价值已达120亿美元,同比增长5.1%。其中索尼的市场份额达到了50.1%,尽管同比下滑了1.8%,但依然控制了全球一半的市场份额。排在第2位的韩国三星电子(20.5%)与索尼之间的差距依然巨大。

近两年来,在半导体领域格外活跃的三星,也开始试图抢占索尼占有的CIS市场份额。而这主要体现其CIS在消费电子市场的表现,据韩媒报道,近日,三星宣布,将打破“1亿像素”的壁垒,批量生产1.08亿像素的移动式图像传感器“ISOCELL Bright HMX”。自今年5月推出6400万像素产品后,短短3个月,再次将像素数增至1.6倍以上。在早些时间,三星还与小米进行了合作,试图在相机上发力。


由上述消息来看,除索尼CIS涉及的领域较广以外,其他厂商都有他们专注的特定领域。由此,也不难看出这些厂商试图通过特定市场的发展,来抢占现有或未来的市场份额。
反观我国,在早期的发展,我们错过了CCD的机会,而CMOS图像传感器也是从近几年才开始得到发展。因而,在技术积累上,本土CIS厂商并不占优势。但是,通过近两年来相关政策对半导体行业的支持,使得CIS也得到了发展,并出现了一些后起之秀。
除上文提到的豪威科技以外,本土CIS厂商还包括了,营收仅次于豪威科技、出货量领先的老牌本土CIS厂商格科微;有着以低照全彩的安防应用和背照式全局曝光进入CIS市场的思特威;也包含了在安防领域表现优异的思比科;还有在智能穿戴及低像素市场成绩斐然的比亚迪微电子。
结合上述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来看,CIS厂商都针对自身优势,在某个领域上取得了成绩。那么,将目光放长远些,又有哪些市场领域,将带给CIS明日之光?
同时,在手机继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手机摄像头的增多和越来越丰富的生物识别技术正在被应用到我们的手机当中,甚至可以作为手机的特色来面向广大消费者。由此可见,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和差异化与CMOS图像传感器密切相关。
(据据旭日大数据监测,2019年6月TOP5摄像头芯片企业出货总量为293.8KK。其中,格科微位居榜首。)
除手机市场外,据IC Insights最新的报告中称,在CIS市场,在未来五年内,汽车系统应用市场预期将快速成长,至 2023 年,汽车系统应用市场销售额的 CAGR 将达到 29.7% 至 32 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 15%。而 PC 和平板计算机中CIS的销售额 CAGR 将为 5.6%,达到 9.9 亿美元。
而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众多CIS厂商的认可。思特威认为,目前中国的图像传感器市场,以索尼、三星为首的日韩力量尤为强劲,尤其是移动领域,日韩力量仍然保持着统治地位。但在安防、汽车、手机等其他细分应用领域,中国厂商的表现则更为亮眼。
以安防方面为例,据中国产业信息的统计显示,在国内,安防市场具体到市场结构层面,安防工程(57%)、安防产品(35%)占比最大,安防运营服务占比仅为8%,从应用场景来看,视频监控占比近 50%,为最核心安防应用。同时在这份报告中还提到,视频监控作为国内安防市场占比最高的细分行业,一直保持着高增长姿态,高清摄像头成为市场增长的爆发点,也带动了相关CIS市场的成长。

而提到汽车领域,比亚迪本身作为汽车厂商,不仅在新能源汽车上掌握了大量核心技术,比亚迪微电子在CIS上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公司认为,得益于智能手机、汽车自动驾驶、人脸识别监控以及工业自动化、无人机、机器人等行业市场的快速发展,CIS市场规模近年来也迎来了持续稳定的增长,位居国内销量前三。同时,比亚迪于去年推出了一款车载专用背照式图像传感器,并在比亚迪全新一代唐上装车,出货量已超过百万颗,但是在高端汽车CIS市场仍然是国外厂商为主。
在与本土CIS厂商的接触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很看好手机、安防和汽车的发展。同时,我们也都知道,现在,这三个新兴领域的发展都向AI靠拢。在AI的发展过程中,让机器“看的见”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CIS芯片作为图像识别的关键部件,自然也与AI紧密相连。在这种因果之下,使得CIS得以在自动驾驶、人脸识别、机器视觉等应用领域被广泛应用。
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上的发展迅速,并由此也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升级发展。新兴领域市场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并得以持续演进,也正是思特威发力的地方。思特威认为,新兴领域市场为本土CIS厂商带来了发展机会——在类似移动设备等传统领域,本土CIS厂商很难撼动国际巨头的地位,但是随着安防、汽车(特别是自动驾驶应用)、机器视觉等应用领域的兴起,面对全新的应用市场,国内企业能够和国际巨头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在这一片“叫好”声中,本土CIS厂商也应该认清自身与国际巨头之间的差距,才更有利本土CIS厂商的发展。
在半导体行业观察与CIS厂商的接触中,这些厂商都表达了一个相似的看法,即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了技术和应用上。
在早前接受半导体行业观察之前采访的时候,格科微指出,目前国内的大部分CIS传感器公司,和国际厂商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因为后者在对工艺的理解上,对电路设计的完美度上,都有较长时间的积淀。例如索尼,很早就在工艺上做CCD出身;安森美之前有美光的工厂。而三星和海力士都有自己的Fab,工艺研发的掌控度高,成本结构优势巨大。格科的成功是因为很早就跟中芯国际有密切的合作,而中国其他一些小的设计公司,在资金的投入和规模上,都不足够去撑起它的工艺研发。工艺研发和电路研发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国内的厂商想要追赶都很不容易,大家的首要问题都是“活下来”,要思考差异化盈利模式。
除此技术积累以及研发能力之外,思特威认为,与国外厂商相比,国内厂商还在人才吸引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劣势,但公司指出了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公司认为,随着国内加大了对于半导体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每年都有大量半导体人才自全国的各大高校中诞生,同时也有大量海外归国人才进行补充,国内企业在人才获取上的情况已逐渐好转。
另外,比亚迪微电子认为,国内传感器厂商对图像传感器的机理、新的前沿技术等这类需要大投入的研究未能进行深入、持续的研究,但正是这类研究一旦突破出成果,会形成行业方向的变化,谁先突破谁就能拔得头筹。因此国内传感器的产品只能进行跟随,无法抓取高毛利,产品始终处于中、低端市场,对市场的话语权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