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机器之心编辑部报道

硕士论文研究「AI预测性取向」:化妆等因素并不影响判断

2017 年,斯坦福大学的一篇《深度学习通过面部识别判断性取向超越人类》曾引发了极大争议,其通过 AI 算法仅需「看面相」即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同性恋的方法让众人感到一丝恐慌,也让技术研究者们对于算法的偏见提出了很多意见。最近,来自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的 John Leuner 在自己的硕士论文中再次尝试了 AI 识别同性恋的方法,并获得了「更为严谨」的结果。

这项技术可以无视人类的服装、化妆、拍摄角度等变量,实现男性 63%、女性 72% 的准确率准确率比人类更好,并不再受到受试者种族、国籍的干扰。现在,乔装打扮也不会让你变得更 Gay 了。

各种人工智能对于面相的判断,不知道图灵若是知道了会怎么想……(图片来源 The Verge)

与此前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不同,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对于这篇新论文的看法也有不少正面评价:其在判断性取向的时候考虑了人的年龄和种族等其他因素,从而排除了 AI 算法陷入错误认知的问题。

当然,对此研究本身,依然存在着质疑。

如 Reddit 用户 PK_thundr 浏览完文章表示,「他们的『5 像素』分类器对高度模糊面部的判断几乎和实际面部一样好。所以,我并不信服从面部图像预测性取向的结论。」

机器学习预测性取向」一直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这篇论文的发布,如同 2017 年斯坦福的研究一样也在 reddit 上引起了大家广泛的讨论,感兴趣的同学可查看 Reddit 原帖:

帖子链接: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b0nkeo/r_a_replication_study_machine_learning_models_are/

其实不只是根据面部图像预测性取向的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火热,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匪夷所思」的应用,包括「AI 相面」、「基于面部图像的犯罪概率判断」等等……这引发了人们对隐私、研究可靠性的担忧。对此话题感兴趣的读者,可在此文章下留言探讨。

接下来,机器之心编译介绍了这篇研究论文的相关技术内容,重点介绍了数据集与机器学习模型。

原理

这篇论文遵从前人的思路,试图探索深度学习观察人类面部判断性取向的原理。

Ag¨uera y Arcas 等人对此前斯坦福大学 Yilun Wang&Michal Kosinski 的研究做出了回应,并为他们的发现提供了其它解释。他们没有将根据人脸图像检测性取向的能力与生物起源联系起来,而是认为机器学习模型是根据隐藏在显眼处的表面特征来学习的。通过检查 W&K 发布的同性恋和异性恋男女的合成图像,他们注意到以下明显差异:

  • 合成的异性恋女性面部有眼影,而女同性恋没有。

  • 男同女同脸部图像上都有眼镜,而异性恋者没有。

  • 直男面部毛发又多又黑。

  • 合成的男同脸部比直男更鲜亮,而直女的脸部比女同的更鲜亮。

发型和化妆对于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同性恋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显然背离了「看面相识别性取向」的原则。这种识别方法明显存在一定偏见。

模型

为了实现更准确的判断,研究人员改进了斯坦福大学研究中的计算机视觉模型,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他们提出的模型包含 VGG 和 Face++两种方法。

其中的一部分使用 VGGFace(一个预训练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来提取人脸照片的特征,然后根据这些特征训练了一个 logistic 回归模型来预测目标图像的性取向。

VGGFace 是用来从人脸图像中识别个体的卷积神经网络。它是在一百万张照片上训练的,这些照片来自 2622 个不同的名人。虽然该神经网络最初是为了从人脸图像中识别个体而开发的,但去掉网络的最后一层之后,我们就能获得模型用于其最终分类层的面部特征。

这些由深度神经网络产生的特征对人类来说通常是不可解释的,但可被视为一张人脸的数字表示。该模型获得的输入信息是由 Face++模型提取的面部器官裁剪图像,这些图像会按比例缩小为 224×224 像素分辨率。

模型的另一部分就是 Face++(可作为服务访问的外部模型)来为每张人脸图像提取面部「标记」。然后利用根据这些标记得出的距离来训练 logistic 回归模型,以预测目标图像的性取向。

这些标记是描述面部特征位置的面部度量。Face++为每张脸返回固定数量的标记点。标记分为几部分:

图 1.2:面部形态机器模型用作输入的面部形态「标记」。

上图展示了算法对于人类面部器官的识别点,每个器官由十个或更多点组成,整个面部总共有 83 个点。随后,算法会为每个面部器官建立逻辑回归分类器,并为整个面部的所有器官创建分类。为了预测每个图像中个体的性取向,研究人员使用主成分作为自变量和性取向标记作为因变量训练逻辑回归模型。

下面重点来了,为了减少深度学习的「偏见」,此研究试图探索肤色是否会影响计算机对性取向的判断。为了实现目标,模型会将输入的面部图像简化为 5×5 像素的模糊图,进而进行逻辑回归预测,男性和女性分别建模。

数据集

为训练模型,研究人员总共检索了 50 万张照片并建立了数据集。表 4.1 列出了从每个数据源中下载的每种照片的数量。

表 4.1:从每个数据源检索到的每种照片的数量

本文贡献

本文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贡献:

  • 本文复制了先前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根据人脸照片预测性取向的研究。研究表明,根据约会档案中的照片进行训练的深度学习分类器和面部形态分类器都能够预测性取向,而且做得比人类更好。该模型利用了不受种族或国家限制的新数据集。

  • 本文引入了新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测试能否对高度模糊的人脸照片进行性取向预测。结果表明,根据高度模糊的人脸照片中面部和背景的主要颜色信息能够预测性取向。

  • 研究表明,故意改变一个人的外表以迎合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刻板印象并不会改变由机器学习模型生成的性取向标签。

  • 研究表明,头部姿态与性取向无关。

  • 研究表明,不管添加或是去除面部毛发和眼镜,模型都能预测性取向。

论文:A Replication Study: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Are Capable of Predicting Sexual Orientation From Facial Images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1902.10739

摘要:最近的研究使用机器学习方法根据人脸照片来预测一个人的性取向。为了验证这个结果,我们重新做了其中的两个模型:一个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NN),一个是基于面部形态学(FM)。使用来自约会网站的 20910 张照片组成的全新数据集,确认了两个模型预测性取向的能力:DNN 预测男性性取向的准确率为 68%,女性 77%;FM 预测男性性取向的准确率为 62%,女性 72%。为了调查亮度、主要颜色这样的面部特征是否会影响性取向的预测,我们创造了一种基于高度模糊面部图像的全新模型。这个模型也能够预测性取向(男性 63% 准确率,女性 72%)。当主体刻意化妆、戴眼镜、面部毛发遮挡、变换面部拍照角度时,测试发现模型对这些变化保持稳定。这说明,拍照角度与性取向判断无关。同时证明,约会简照包含丰富的性取向信息,这引起的一个问题是:预测结果有多少是由面部形态决定的,有多少是由衣饰、展示角度和生活方式决定的。新技术的出现让我们能够以这种方式检测性取向,而这可能对同性恋者的隐私与安全产生极大影响。

理论斯坦福深度学习
1
相关数据
深度学习技术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机器学习的分支,是一种试图使用包含复杂结构或由多重非线性变换构成的多个处理层对数据进行高层抽象的算法。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中一种基于对数据进行表征学习的算法,至今已有数种深度学习框架,如卷积神经网络和深度置信网络和递归神经网络等已被应用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音频识别与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并获取了极好的效果。

逻辑回归技术

逻辑回归(英语:Logistic regression 或logit regression),即逻辑模型(英语:Logit model,也译作“评定模型”、“分类评定模型”)是离散选择法模型之一,属于多重变量分析范畴,是社会学、生物统计学、临床、数量心理学、计量经济学、市场营销等统计实证分析的常用方法。

机器学习技术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计算复杂性理论等多门学科。机器学习理论主要是设计和分析一些让计算机可以自动“学习”的算法。因为学习算法中涉及了大量的统计学理论,机器学习与推断统计学联系尤为密切,也被称为统计学习理论。算法设计方面,机器学习理论关注可以实现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算法。

VGG技术

2014年,牛津大学提出了另一种深度卷积网络VGG-Net,它相比于AlexNet有更小的卷积核和更深的层级。AlexNet前面几层用了11×11和5×5的卷积核以在图像上获取更大的感受野,而VGG采用更小的卷积核与更深的网络提升参数效率。VGG-Net 的泛化性能较好,常用于图像特征的抽取目标检测候选框生成等。VGG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参数数量,VGG-19基本上是参数量最多的卷积网络架构。VGG-Net的参数主要出现在后面两个全连接层,每一层都有4096个神经元,可想而至这之间的参数会有多么庞大。

人工智能技术

在学术研究领域,人工智能通常指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并采取行动以实现最优的可能结果的智能体(intelligent agent)

计算机视觉技术

计算机视觉(CV)是指机器感知环境的能力。这一技术类别中的经典任务有图像形成、图像处理、图像提取和图像的三维推理。目标识别和面部识别也是很重要的研究领域。

神经网络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监督式机器学习模型,那时候研究者构想了「感知器(perceptron)」的想法。这一领域的研究者通常被称为「联结主义者(Connectionist)」,因为这种模型模拟了人脑的功能。神经网络模型通常是通过反向传播算法应用梯度下降训练的。目前神经网络有两大主要类型,它们都是前馈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其中 RNN 又包含长短期记忆(LSTM)、门控循环单元(GRU)等等。深度学习是一种主要应用于神经网络帮助其取得更好结果的技术。尽管神经网络主要用于监督学习,但也有一些为无监督学习设计的变体,比如自动编码器和生成对抗网络(GAN)。

图像提取技术

图像提取包括图像的特征检测和特征提取过程。 特征检测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使用计算机提取图像信息,决定每个图像的点是否属于一个图像特征。特征检测的结果是把图像上的点分为不同的子集,这些子集往往属于孤立的点、连续的曲线或者连续的区域。 特征被检测后它可以从图像中被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许多图像处理的计算机。其结果被称为特征描述或者特征向量。 低层次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边缘检测、角检测、区域检测、脊检测等,还有曲度检测以及运动检测。 高层次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1.固定形状匹配方法如阈值、模板匹配和霍夫变换等;2.灵活变形分析方法。 进一步特征提取与降维有关,常用的降维技术有主成分分析法、独立成分分析法、等距特征映射等。

卷积神经网络技术

卷积神经网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是一种前馈神经网络,它的人工神经元可以响应一部分覆盖范围内的周围单元,对于大型图像处理有出色表现。卷积神经网路由一个或多个卷积层和顶端的全连通层(对应经典的神经网路)组成,同时也包括关联权重和池化层(pooling layer)。这一结构使得卷积神经网路能够利用输入数据的二维结构。与其他深度学习结构相比,卷积神经网路在图像和语音识别方面能够给出更好的结果。这一模型也可以使用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相比较其他深度、前馈神经网路,卷积神经网路需要考量的参数更少,使之成为一种颇具吸引力的深度学习结构。 卷积网络是一种专门用于处理具有已知的、网格状拓扑的数据的神经网络。例如时间序列数据,它可以被认为是以一定时间间隔采样的一维网格,又如图像数据,其可以被认为是二维像素网格。

准确率技术

分类模型的正确预测所占的比例。在多类别分类中,准确率的定义为:正确的预测数/样本总数。 在二元分类中,准确率的定义为:(真正例数+真负例数)/样本总数

逻辑技术

人工智能领域用逻辑来理解智能推理问题;它可以提供用于分析编程语言的技术,也可用作分析、表征知识或编程的工具。目前人们常用的逻辑分支有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 )以及一阶逻辑(FOL)等谓词逻辑。

深度神经网络技术

深度神经网络(DNN)是深度学习的一种框架,它是一种具备至少一个隐层的神经网络。与浅层神经网络类似,深度神经网络也能够为复杂非线性系统提供建模,但多出的层次为模型提供了更高的抽象层次,因而提高了模型的能力。

推荐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