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商汤科技SenseTime来源

人脸聚类那些事儿:利用无标签数据提升人脸识别性能

随着模型越来越深,标注数据越来越难增加,人脸识别可能遇到瓶颈。本文来自MMLab香港中文大学-商汤科技联合实验室,提出一种有监督的Metric用于人脸聚类,来部分解决无标注数据内部结构复杂、依赖特定Metric、缺乏Outlier控制,以及时间复杂度等问题。本文由机器之心经授权转载自商汤科技(SenseTime2017),未经授权禁止二次转载。

人脸识别也许是最成功也最先到达瓶颈的深度学习应用。在Go Deeper, MoreData,Higher Performance的思想指导下,模型更深了,数据却越来越难增加。目前在人脸的公开数据集标到了百万级别,人脸识别百万里挑一的正确率达到99.9%(MegaFace Benchmark)之后,发现再也标不动了。标注员能标出来的数据永远是简单样本,而人脸识别模型是个“深渊”,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并不想看到你。

“深渊”想看到这样的数据,并且明确被告知不是同一个人:

以及这样的数据,并且明确被告知是同一个人:

在把标注员弄疯之前,不如先让模型自己去猜一猜,说不定就猜对了呢?这其实就是半监督学习的思路。利用已有的模型对无标签数据做某种预测,将预测结果用来帮助模型训练。这种自我增强(Self-Enhanced)的学习方式,虽然看起来有漂移(Drift)的风险,但实际用起来还挺好用 [5]。对于闭集(Close-Set)的问题,也就是所有数据都属于一个已知的类别集合(例如ImageNet, CIFAR等),只需要模型能通过各种方法,例如标签传播(labelPropagation)等,预测出无标签数据的标签,再把它们加入训练即可。

然而问题来了,人脸识别是一个开集(Open-Set)的问题。

例如,人脸比对(Verification)、人脸鉴定(Identification)等任务中,测试样本的身份(Identity)通常没有在训练样本中出现过,测试过程通常是提取人脸特征进行比对,而非直接通过网络推理得到标签。同样,对于无标注数据,在采集的过程中,人脸的身份也是未知的。可能有标注的数据的人脸属于10万个人,而新来的无标注数据属于另外10万个人,这样一来就无法通过预测标签的方式把这些数据利用起来。而聚类不同于半监督学习,只需要知道样本的特征描述(Feature)和样本之间的相似度度量标准(Metric)就可以做聚类。聚完类之后再给每个类分配新的标签,同样可以用来帮助提升人脸模型。

 人脸聚类方法

传统的人脸聚类一般采用LBP、HOG之类的手动设计的特征,因为这类特征过于过时,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而深度学习时代的人脸聚类,一般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中提取出来的特征 [4]。人脸识别的CNN通常把人脸图片映射(Embedding)到一个高维的向量,然后使用一个线性分类器,加Softmax激活函数交叉熵损失(Cross Entropy Loss)来训练。

紫色的向量即为人脸特征(图片来自 [3])

这种方式决定了这些经过映射(Embedding)后的人脸在特征空间里分布在不同的锥形(Cone)中(下左图),因而可以使用余弦相似度(Cosine Similarity)来度量相似度。或者如果对人脸特征做二范数(L2)归一化,那么人脸特征则会分布在一个球面上(下右图),这样可以使用L2距离来度量。

图示为2维,实际在高维空间(图片来自 [6])

有了特征和度量标准之后,就可以考虑如何选择一个聚类算法了。现成的聚类算法包括K-Means,Spectral, DBSCAN, Hierarchical Agglomerative Clustering (HAC), Rank Order等以及它们的变种。利用这些方法聚类之后,将每一类中的样本分配相同的标签,不同的类分配不同的标签,就可以用来充当训练集了。

到此为止,似乎已经可以顺利地完成这个任务了。然而

使用20万张图提取特征之后来测试一下这些聚类算法,K-Means花了10分钟,HAC花了5.7小时,DBSCAN花了6.9小时, Spectral花了12小时。若使用60万张图片提取的特征来做聚类,K-Means超内存了,HAC花了61小时,DBSCAN花了80小时,Spectral跑到天荒地老之后也甩了一句超内存。当图片数量增加到140万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聚类算法都挂了。

K-Means, Spectral, HAC等传统聚类方法的问题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a) 聚类算法具有较高的时间复杂度。例如,K-Means是O(NKT),Spectral是O(N^3),HAC是O(N^2)。

(b) 通常认为数据分布服从某些简单的假设。例如,K-Means假设数据类内具有球状的分布 [2],并且每一类具有相同的方差(Ariance),以及不同的类具有相同的先验概率。然而对于大规模人脸聚类,无标注数据通常来源于开放的场景(in-the-wild),数据内部的结构比较复杂,难以一致地服从这些假设。例如,我们期望数据长这样(如下左图):

(c) 通常使用某种特定的Metric。例如上述提及的Cosine Similarity和L2距离。同样,对于复杂的数据结构,衡量两个样本是否属于同一类,单纯靠样本之间的局部相似度是不够的,这个metric需要融合更多信息。

(d) 缺乏较好的离群值(Outliers)控制机制。Outliers来源于人脸识别模型对难样本的Embedding误差,以及观测到的数据不完整。尽管部分聚类算法例如DBSCAN理论上对Outliers鲁棒,但从其实际表现来讲这个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

有监督的Metric

终于可以说说自己的工作了。我们被ECCV2018接收的一篇论文(Consensus-Driven Propagation in Massive Unlabeled Data for FaceRecognition),简称CDP [1],尝试解决上述这些问题中的一部分。我们提出了一种有监督的Metric用于人脸聚类,来部分解决无标注数据内部结构复杂、依赖特定Metric、缺乏Outlier控制的问题,顺便还解决了一下时间复杂度的问题(CDP做到了线性复杂度),当然性能也提升了一大截。

介绍方法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Affinity Graph。Graph在半监督学习聚类上经常出现。Affinity Graph的节点是数据样本,边代表数据之间的相似度。一种常见的Affinity Graph是KNN Graph,即对所有样本搜索K近邻之后将样本与其近邻连接起来得到。我们的方法CDP基于KNN Graph来构建数据的结构。

CDP本质是学习一个Metric,也就是对样本对(Pairs)进行判断。如下图,CDP首先使用多个人脸识别模型构建成一个委员会(Committee), Committee中每个成员对基础模型中相连的Pairs提供包括关系(是否是Neighbor)、相似度、局部结构等信息,然后使用一个多层感知机(MLP)来整合这些信息并作出预测(即这个Pair是否是同一个人)。

这个过程可以类比成一个投票的过程,Committee负责考察一个候选人(Pair)的各方面信息,将信息汇总给MLP进行决定。最后将所有的Positive Pairs组成一个新的Graph称为Consensus-driven Graph。在此Graph上使用简单的连通域搜索并动态剪枝即可快速得到聚类。由于MLP需要使用一部分有标签的数据来训练得到,所以CDP是一种基于有监督的Metric的聚类方法。

CDP框架

接下来就是激fei动chang人wu心liao的结果分析了。

在复杂度上,CDP由于只需要探索局部结构,因此除了KNN搜索之外,聚类部分的复杂度是接近线性的。在20万数据上,不计入KNN搜索(依赖别的库)的时间的话,CDP单模型的耗时是7.7秒,多模型的耗时是100秒。在140万数据上,CDP单模型的耗时是48秒,多模型的耗时是585秒。试验结果上看时间复杂度甚至低于线性(小于7倍)。

聚类结果上,例如对20万数据聚类,即使使用单模型也达到了89%的fsCore,多模型可以达到95.8%,强于大部分传统聚类算法。各种聚类算法运行时间和性能测试见GitHub。

我们的实验中使用CDP聚类后的数据加入人脸识别模型的训练之后,可以让模型达到接近全监督(使用Ground Truth标签)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在两个测试集(Benchmark)上,随着数据的增多,用CDP聚类结果训练的人脸模型性能的增长接近全监督模型(所有数据都使用Groundtruth标注)。有趣的是在IJB-A上我们的结果超过了全监督模型,原因可能是训练集的Ground Truth标签会有一些噪声(Noise),例如误标注,导致全监督模型在IJB-A的某些测试样例上表现不佳。

下图是切换不同的CNN模型结构后的结果:

聚类后的部分结果如下图所示:

每一组代表聚完类后属于同一类

我们发现CDP还可以用来做数据和标签清理(Denoise)。例如一个标注好的数据集可能有一些标错的样本,或者非常低质量的图片,可以使用CDP来找到这些图并舍弃。如下图:

每一组人脸在原始标注中属于同一个人,左上角数字是CDP分配的标签,红框中的样本为CDP丢弃的样本,包括:1. 被错误标注进该类,实际是一个孤立点的样本。2. 低质量图片,包括过度模糊、卡通等。

在这篇工作中我们发现,基于学习的Metric能基于更多的有效信息进行判断,会比手动设计的Metric更擅长解决比较复杂的数据分布。另外,这种类似多模型的投票的方式在鲁棒性上带来了很大提升,这样可以从无标签数据中发掘出更多的难样本。

代码链接:https://github.com/XiaohangZhan/cdp,欢迎watch/star/fork以及交流。

有监督的聚类算法

CDP属于一种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法,因此只能感知局部的数据结构。然而感知全局的数据结构对于聚类更为重要,为此,我们最近提出了一种自上而下(Top Down)的有监督聚类方法,能自动学习根据数据的结构进行聚类,更加充分地解决上述传统聚类的问题,不过暂时需要保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商汤公众号,加商汤君微信(sensetime888)沟通交流,添加微信请备注“学术交流”。

References:

[1] X. Zhan, Z. Liu, J. Yan, D. Lin, and C.C. Loy. Consensus-driven propagation in massive unlabeled data for facerecognition. In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ECCV), September2018.

[2] A. K. Jain. Data clustering: 50 yearsbeyond k-means.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31(8):651–666, 2010. 2

[3] Y. Sun, X. Wang, and X. Tang."Deep learning face representation from predicting 10,000 classes."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recognition (CVPR). 2014.

[4] Otto, C., Wang, D., & Jain, A. K.(2018). Clustering millions of faces by identity. IEEE transactions on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PAMI), 40(2), 289-303.

[5] Zhu, X. (2006). Semi-supervisedlearning literature survey.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Wisconsin-Madison, 2(3), 4.

[6] Wang, H., Wang, Y., Zhou, Z., Ji, X.,Li, Z., Gong, D., ... & Liu, W. (2018). CosFace: Large margin cosine lossfor deep face recogni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2018.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机器之心经授权转载自商汤科技(SenseTime2017),未经授权禁止二次转载。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bcw9KOmPBPxAUqaRmd3cA

工程人脸识别监督学习聚类
2
相关数据
商汤科技机构

作为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商汤科技以“坚持原创,让AI引领人类进步”为使命,“以人工智能实现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连接,促进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并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虚实结合生活体验”为愿景,旨在持续引领人工智能前沿研究,持续打造更具拓展性更普惠的人工智能软件平台,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并持续吸引及培养顶尖人才,共同塑造未来。

http://www.sensetime.com
深度学习技术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机器学习的分支,是一种试图使用包含复杂结构或由多重非线性变换构成的多个处理层对数据进行高层抽象的算法。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中一种基于对数据进行表征学习的算法,至今已有数种深度学习框架,如卷积神经网络和深度置信网络和递归神经网络等已被应用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音频识别与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并获取了极好的效果。

线性分类器技术

机器学习通过使用对象的特征来识别它所属的类(或组)来进行统计分类。线性分类器通过基于特征的线性组合的值进行分类决策。 对象的特征也称为特征值,通常在称为特征向量的向量中呈现给机器。

范数技术

范数(norm),是具有“长度”概念的函数。在线性代数、泛函分析及相关的数学领域,是一个函数,其为向量空间内的所有向量赋予非零的正长度或大小。半范数反而可以为非零的向量赋予零长度。

半监督学习技术

半监督学习属于无监督学习(没有任何标记的训练数据)和监督学习(完全标记的训练数据)之间。许多机器学习研究人员发现,将未标记数据与少量标记数据结合使用可以显着提高学习准确性。对于学习问题的标记数据的获取通常需要熟练的人类代理(例如转录音频片段)或物理实验(例如,确定蛋白质的3D结构或确定在特定位置处是否存在油)。因此与标签处理相关的成本可能使得完全标注的训练集不可行,而获取未标记的数据相对便宜。在这种情况下,半监督学习可能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半监督学习对机器学习也是理论上的兴趣,也是人类学习的典范。

激活函数技术

在 计算网络中, 一个节点的激活函数定义了该节点在给定的输入或输入的集合下的输出。标准的计算机芯片电路可以看作是根据输入得到"开"(1)或"关"(0)输出的数字网络激活函数。这与神经网络中的线性感知机的行为类似。 一种函数(例如 ReLU 或 S 型函数),用于对上一层的所有输入求加权和,然后生成一个输出值(通常为非线性值),并将其传递给下一层。

交叉熵技术

交叉熵(Cross Entropy)是Loss函数的一种(也称为损失函数或代价函数),用于描述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差距大小

感知技术

知觉或感知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为我们对外界的感官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在认知科学中,也可看作一组程序,包括获取信息、理解信息、筛选信息、组织信息。与感觉不同,知觉反映的是由对象的各样属性及关系构成的整体。

先验概率技术

在贝叶斯统计中,某一不确定量p的先验概率分布是在考虑"观测数据"前,能表达p不确定性的概率分布。 它旨在描述这个不确定量的不确定程度,而不是这个不确定量的随机性。 这个不确定量可以是一个参数,或者是一个隐含变量(英语:latent variable)。

时间复杂度技术

在计算机科学中,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一个函数,它定量描述了该算法的运行时间。这是一个代表算法输入值的字符串的长度的函数。时间复杂度常用大O符号表述,不包括这个函数的低阶项和首项系数。使用这种方式时,时间复杂度可被称为是渐近的,亦即考察输入值大小趋近无穷时的情况。例如,如果一个算法对于任何大小为 n (必须比 n0 大)的输入,它至多需要 5n3 + 3n 的时间运行完毕,那么它的渐近时间复杂度是 O(n3)。

剪枝技术

剪枝顾名思义,就是删去一些不重要的节点,来减小计算或搜索的复杂度。剪枝在很多算法中都有很好的应用,如:决策树,神经网络,搜索算法,数据库的设计等。在决策树和神经网络中,剪枝可以有效缓解过拟合问题并减小计算复杂度;在搜索算法中,可以减小搜索范围,提高搜索效率。

人脸识别技术

广义的人脸识别实际包括构建人脸识别系统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预处理、身份确认以及身份查找等;而狭义的人脸识别特指通过人脸进行身份确认或者身份查找的技术或系统。 人脸识别是一项热门的计算机技术研究领域,它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对生物体(一般特指人)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

卷积神经网络技术

卷积神经网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是一种前馈神经网络,它的人工神经元可以响应一部分覆盖范围内的周围单元,对于大型图像处理有出色表现。卷积神经网路由一个或多个卷积层和顶端的全连通层(对应经典的神经网路)组成,同时也包括关联权重和池化层(pooling layer)。这一结构使得卷积神经网路能够利用输入数据的二维结构。与其他深度学习结构相比,卷积神经网路在图像和语音识别方面能够给出更好的结果。这一模型也可以使用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相比较其他深度、前馈神经网路,卷积神经网路需要考量的参数更少,使之成为一种颇具吸引力的深度学习结构。 卷积网络是一种专门用于处理具有已知的、网格状拓扑的数据的神经网络。例如时间序列数据,它可以被认为是以一定时间间隔采样的一维网格,又如图像数据,其可以被认为是二维像素网格。

映射技术

映射指的是具有某种特殊结构的函数,或泛指类函数思想的范畴论中的态射。 逻辑和图论中也有一些不太常规的用法。其数学定义为:两个非空集合A与B间存在着对应关系f,而且对于A中的每一个元素x,B中总有有唯一的一个元素y与它对应,就这种对应为从A到B的映射,记作f:A→B。其中,y称为元素x在映射f下的象,记作:y=f(x)。x称为y关于映射f的原象*。*集合A中所有元素的象的集合称为映射f的值域,记作f(A)。同样的,在机器学习中,映射就是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对应关系。

聚类技术

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成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过程被称为聚类。由聚类所生成的簇是一组数据对象的集合,这些对象与同一个簇中的对象彼此相似,与其他簇中的对象相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分类问题。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它是研究(样品或指标)分类问题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起源于分类学,但是聚类不等于分类。聚类与分类的不同在于,聚类所要求划分的类是未知的。聚类分析内容非常丰富,有系统聚类法、有序样品聚类法、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法、图论聚类法、聚类预报法等。

推荐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