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尹相楠作者里昂中央理工博士在读学校人脸识别、对抗生成网络方向

全面解析Inception Score原理及其局限性

本文主要基于这篇文章:A Note on the Inception Score,属于读书笔记的性质,为了增加可读性,也便于将来复习,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细节。

很多关于 GAN 生成图片的论文中,作者评价其模型表现的一项重要指标是 Inception Score(下文简称 IS)。其名字中 Inception 来源于 Google 的 Inception Net,因为计算这个 score 需要用到 Inception Net-V3(第三个版本的 Inception Net)。 

Inception Net 是图片分类网络,在 ImageNet 数据库上训练,ImageNet 数据库共有 1.2M 个 RGB 图片,分为 1000 类。Inception Score 只是把 Inception Net-V3 作为一个工具,理解 Inception Score 不需要知道 Inception Net-V3 的细节,各种深度学习框架中都已经包含了预训练好的 Inception Net-V3 了,直接拿来用就好了。

基本原理

众所周知,评价一个生成模型,我们需要考验它两方面性能:1. 生成的图片是否清晰;2. 生成的图片是否多样。生成的图片不够清晰,显然说明生成模型表现欠佳;生成的图片够清晰了,我们还要看是不是能生成足够多样的图片,有些生成模型只能生成有限的几种清晰图片,陷入了所谓 mode collapse,也不是好的模型。 

Inception Score 是这样考虑这两个方面的: 

1. 清晰度:把生成的图片 x 输入 Inception V3 中,将输出 1000 维的向量 y ,向量的每个维度的值对应图片属于某类的概率。对于一个清晰的图片,它属于某一类的概率应该非常大,而属于其它类的概率应该很小(这个假设本身是有问题的,有可能有些图片很清晰,但是具体属于哪个类却是模棱两可的)。用专业术语说, p(y|x) 的熵应该很小(熵代表混乱度,均匀分布的混乱度最大,熵最大)。 

2. 多样性:如果一个模型能生成足够多样的图片,那么它生成的图片在各个类别中的分布应该是平均的,假设生成了 10000 张图片,那么最理想的情况是,1000 类中每类生成了 10 张。转换成术语,就是生成图片在所有类别概率的边缘分布 p(y) 熵很大(均匀分布)。

具体计算时,可以先用生成器生成 N 张图片,然后用公式 (1) 的经验分布来代替:

综合上面两方面,Inception Score 的公式为:

exp:仅仅是为了好看,没有具体含义。

x~Pg :表示从生成器中生图片。

p(y|x) :把生成的图片 x 输入到 Inception V3,得到一个 1000 维的向量 y ,也就是该图片属于各个类别的概率分布。IS 提出者的假设是,对于清晰的生成图片,这个向量的某个维度值格外大,而其余的维度值格外小(也就是概率密度图十分尖)。

p(y) :N 个生成的图片(N 通常取 5000),每个生成图片都输入到 Inception V3 中,各自得到一个自己的概率分布向量,把这些向量求一个平均,得到生成器生成的图片全体在所有类别上的边缘分布,见公式 (1)。

:对 p(y|x) 和 p(y) 求 KL 散度。KL 散度离散形式的公式如下:

KL 散度用以衡量两个概率分布的距离,它是非负的,值越大说明这两个概率分布越不像。但这个距离不是对称的,观察公式, P(i) 很大 Q(i) 很小的地方对 KL 距离贡献很大,而 P(i) 很小 Q(i) 很大的地方对 KL 距离的贡献很小。

我们预期的某个维度值很大,而 p(y) 总体均匀,因此需要把放在公式 (2) 中双竖线的前面。放到后面可能会造成的极端值被忽略,而正是这个极端值的存在告诉了我们这个生成的图片是否清晰。 

综合起来,只要 p(y|x) 和 p(y) 的距离足够大,就能证明这个生成模型足够好。因为前者是一个很尖锐的分布,后者是一个均匀分布,这俩距离本就应该很大。 

公式 (2) 很不直观,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改成如下形式:

实际操作中,先用生成的大量样本代入公式 (1),求出,然后再对每个样本求出,计算它和的 KL 散度,最后求平均,再算一下指数即可。 

Inception Score 的 pytorch 版本代码可以参考下面的链接,十分清晰易懂:

https://github.com/sbarratt/inception-score-pytorch

深入理解Inception Score

我们对公式 (2) 取对数刨除无用的 exp,并作简单的推导:

可以发现,公式 (4) 的结尾正是互信息的定义式,即:

注意,互信息是对称的,即 I(y;x)=I(x;y) 。而互信息的 Wikipedia 页面,给出了它和熵之间的关系推导。

熵,条件熵信息增益和互信息

熵是衡量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量,对随机变量 x,其信息熵的公式为:

条件熵是衡量在给定条件下,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量。对随机变量 x,y 条件熵的公式为:

关于这两个公式的直观解释,请参阅数学之美第 6 章 [1]。

而对于互信息,我们可以作如下推导:

从公式 (8) 中发现,对于随机变量 y,其本来的不确定性是 H(y),而给定了条件 x 后,y 的不确定性变为了 H(y|x)。因此,互信息为:给定某个条件后,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减少程度,因此也叫信息增益而这个指标同时反映的是两个变量的相关程度

互信息和信息增益是等价的,一个侧重表达两个随机变量的相关程度,一个侧重给定某个条件后,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减少程度。

PS:协方差也可以用于表示两个随机变量的相关性,但是只能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但协方差的好处是不需要知道变量的概率分布函数,而这对互信息是必须的。具体见这个链接 [2]。

有了上面的推导,再代回到公式 (5):

我们根据公式 (9) 发现,Inception Score 的真实意义是:生成的所有样本在各类别的分布函数的熵,与每个样本在各类别可能性的分布的熵(的期望)之差。第一项越大,说明生成的样本在各类上分布越平均,第二项越小,说明生成的样本属于某个类别的可能性越大,说明这个样本越清晰。

Inception Score的局限性

A Note on the Inception Score 中,作者首先举了一个一维的例子,用以说明 Inception Score 并不能反映生成模型的性能。

▲ 图1

假设真实数据以 1/2 的概率分别从两个正态分布 N(-1, 2) 和 N(1,2) 中采样(如图 1),各自对应的类别分别为 0 和 1。那么最优贝叶斯分类器为:

公式 10 的图像如图 2。即给出一个 x,分别算一下它在左正态分布和右正态分布的概率,代入上式,大于 0.5 表示来自右边的正态分布,小于 0.5 表示来自左边的正态分布。注意在 x=0 时,它来自左右两个分布的概率均为 0.5。

▲ 图2

而根据 Inception score 的计算公式 (9),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生成器:以相同概率随机生成 -∞ 和 +∞。为了方便阅读,这里重新复制一遍公式 (9):

根据图 2 中最优判别器的图像,可以知道:

(11) 代入 (9) 的第二项,可以得到 H(y|x)=0,而生成 -∞ 和 +∞ 的概率都是 1/2,故 H(y)=log2。因此,Inception Score 可以取到最大值 2。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分布都可以得到很高的 Inception Score,例如均匀分布 U(-100,100),正态分布 N(0, 20) ,因为它们都可以得到 H(y)=log2(关于坐标原点对称,所以生成两类的概率相同),同时得到一个很小的 H(y|x)=0(最优判别器下,大于 0 的数对应的概率都很大,小于 0 的数,概率都很小)。反而真正的分布,左右两个正态分布对应的 Inception Score 小于前面这些分布。

作者总结,Inception Score 主要有两个问题:

  • Inception Score 自身的问题

  • 错误的使用场景 

Inception Score自身的问题

1. Inception Score 对神经网络内部权重十分敏感。

作者利用 TensorFlow, Torch 和 Keras 等不同框架下预训练的 Inception V2 和 Inception V3 ,计算同一个数据库(50 k CIFAR-10 training images 和 50k ImageNet validation images)的 Inception Score。

发现尽管不同框架预训练的网络达到同样的分类精度,但由于其内部权重微小的不同,导致了 Inception Score 很大的变化,在 CIFAR-10 上 IV3 (inception v3) Torch 和 IV3 Keras 算出的 Inception Score 相差了 11.5% ,在 ImageNet 上,IV3 Torch 和 IV3 Keras 算出的 IS 相差 3.5%,这些差异,足以涵盖某些所谓 state-of-the-art 的模型所作出的提升。

2. 计算 Inception Score 的方式不对。

通常计算 Inception Score 时,会生成 50000 个图片,然后把它分成 10 份,每份 5000 个,分别代入公式 (3) 计算 10 次 Inception Score,再计算均值和方差,作为最终的衡量指标(均值+-方差)。 

但是 5000 个样本往往不足以得到准确的边缘分布,尤其是像 ImageNet 这种包含 1000 个类的数据集,仅仅 5000 个样本是不够的。作者通过实验证明,把同一个数据集分成不同的份数,会影响最后的 Inception Score。因此,作者建议把 50000 个样本放到一起,来确定边缘分布。 

同时,作者建议去掉 Inception Score 提出者基于审美原因加进公式的 exp,根据上文,去掉后可以直接解释为互信息。改进后的 Inception Score 公式为:

按照作者的改进,就不会出现把数据集划分为不同份数,计算的 Inception Score 不一致的现象了。对于方差,可以通过计算每一个生成数据的来计算(相当于 n_split = N)。

错误的使用场景 

1. 分类模型和生成模型在不同的数据集上训练。

由于 Inception V3 是在 ImageNet 上训练的,用 Inception V3 时,应该保证生成模型也在 ImageNet 上训练并生成 ImageNet 相似的图片,而不是把什么生成模型生成的图片(卧室,花,人脸)都往 Inception V3 中套,那种做法没有任何意义。 

Inception Score 基于两个假设: 

  • Inception V3 可以准确估计 p(y),即样本在所有类别上的边缘分布;

  • Inception V3 可以准确估计 p(y|x) ,从而计算出条件熵,用条件熵反映图片的真实程度。

对于假设 1,作者计算了 CIFAR-10 的边缘分布,取了排名前 10 的预测类。把这 10 类和 CIFAR-10 的 10 类相比较,发现,它们并没有对应关系。再一次说明了生成模型的训练数据需要和 Inception Net 或者别的什么分类网络的训练数据一致。不能在一个数据集上训练分类模型,用来评估另一个数据集上训练的生成模型。 

对于假设 2,Inception 网络通过 p(y|x) 计算出条件熵条件熵越低表示生成的图片越真实,这也是有问题的。作者计算了 CIFAR 10 训练集的条件熵是 4.664 bit,而在随机噪声图片上,条件熵是 6.512 bit,仅仅比真实训练集图片高了一点点。

而在 ImageNet 的 validation set上,Inception net 算出的条件熵是 1.97 bit,也就是说 CIFAR 训练数据比起 ImageNet 更接近随机噪声,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 CIFAR 数据再不济也是真实图片,应该和 ImageNet 的条件熵更接近才对。再一次说明了,不能在一个数据集上训练分类模型,用来评估另一个数据集上训练的生成模型

2. 优化 Inception Score (不直接地&隐式地)。

Inception Score 只能是粗糙的指导,如果直接优化这个 Inception Score,会导致生成对抗样本(只会刷分,其实并不真实)。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间接地优化这个分数,同样会导致生成对抗样本,例如用这个指标来确定是否停止训练,调整参数,甚至调整网络架构。

作者在附录中提出了一种可以刷 Inception Score 的方法:把生成样本输入分类模型中,用梯度下降来修改输入的样本,让它在某一类的概率达到非常大,这样,条件熵就降下来了,同时让不同样本优化不同的类,循环遍历所有的类,这样就能保证边缘分布是均匀分布,即生成的图片把每个类都均匀覆盖了。但是,这会导致生成毫无意义的图片。 

3. 没有反映过拟合

根据 Inception Score 的计算原理,我们可以发现:如果神经网络记住了所有的训练集图片,然后随机输出,那么它会得到一个很高的 Inception Score。但是这种生成模型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在用 Inception Score 评估生成模型的性能时,应该加上别的指标,证明模型没有过拟合,即模型输出的图片和训练集中任何图片都不同,单纯用 Inception Score 评估性能是不全面的。

总结

本文全面讲解了 Inception Score 的原理和它存在的一些问题: 

  • IS大,不一定生成的图片就真实;

  • 分类模型参数的轻微变动将影响 IS;

  • 使用 IS 时,分类模型和生成模型应该在同一个数据集上训练;

  • 通常计算 IS 的方法是有漏洞的:估计的样本数据量太小,导致同一堆数据,分割的份数不同算出的 IS 不同;

  • 以 IS 为优化目标会导致产生对抗样本

  • IS 无法反映生成模型过拟合情况。

综上,IS 是一个浑身硬伤的评价指标,能不用还是不要用了……

经常与 IS 并列的还有 Fréchet Inception Distance,关于它的简介请移步本人的另一篇文章 [3]。限于水平,这篇文章会比较水,没能对 Fréchet Distance 做出理论推导或者直观解释,只是引用了一下公式,但从公式中仍然可以看出,它比 IS 更加有道理一点。

相关链接

[1] https://github.com/Tongzhenguo/ebooks/blob/master/数学之美.pdf

[2] https://stat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81659/mutual-information-versus-correlation

[3]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213305

PaperWeekly
PaperWeekly

推荐、解读、讨论和报道人工智能前沿论文成果的学术平台。

理论GAN数据库深度学习
11
相关数据
深度学习技术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机器学习的分支,是一种试图使用包含复杂结构或由多重非线性变换构成的多个处理层对数据进行高层抽象的算法。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中一种基于对数据进行表征学习的算法,至今已有数种深度学习框架,如卷积神经网络和深度置信网络和递归神经网络等已被应用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音频识别与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并获取了极好的效果。

条件熵技术

在信息论中,条件熵描述了在已知第二个随机变量 {\displaystyle X} X 的值的前提下,随机变量 {\displaystyle Y} Y 的信息熵还有多少。同其它的信息熵一样,条件熵也用Sh、nat、Hart等信息单位表示。基于 {\displaystyle X} X 条件的 {\displaystyle Y} Y 的信息熵,用 {\displaystyle \mathrm {H} (Y|X)} \mathrm{H} (Y|X) 表示。

权重技术

线性模型中特征的系数,或深度网络中的边。训练线性模型的目标是确定每个特征的理想权重。如果权重为 0,则相应的特征对模型来说没有任何贡献。

参数技术

在数学和统计学裡,参数(英语:parameter)是使用通用变量来建立函数和变量之间关系(当这种关系很难用方程来阐述时)的一个数量。

概率分布技术

概率分布(probability distribution)或简称分布,是概率论的一个概念。广义地,它指称随机变量的概率性质--当我们说概率空间中的两个随机变量具有同样的分布(或同分布)时,我们是无法用概率来区别它们的。

超参数技术

在机器学习中,超参数是在学习过程开始之前设置其值的参数。 相反,其他参数的值是通过训练得出的。 不同的模型训练算法需要不同的超参数,一些简单的算法(如普通最小二乘回归)不需要。 给定这些超参数,训练算法从数据中学习参数。相同种类的机器学习模型可能需要不同的超参数来适应不同的数据模式,并且必须对其进行调整以便模型能够最优地解决机器学习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需要对超参数进行优化,以找到一个超参数元组(tuple),由这些超参数元组形成一个最优化模型,该模型可以将在给定的独立数据上预定义的损失函数最小化。

TensorFlow技术

TensorFlow是一个开源软件库,用于各种感知和语言理解任务的机器学习。目前被50个团队用于研究和生产许多Google商业产品,如语音识别、Gmail、Google 相册和搜索,其中许多产品曾使用过其前任软件DistBelief。

贝叶斯分类器技术

基于贝叶斯概率定理的分类器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简而言之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用户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运行新增、截取、更新、删除等操作。 所谓“数据库”系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能予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

神经网络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监督式机器学习模型,那时候研究者构想了「感知器(perceptron)」的想法。这一领域的研究者通常被称为「联结主义者(Connectionist)」,因为这种模型模拟了人脑的功能。神经网络模型通常是通过反向传播算法应用梯度下降训练的。目前神经网络有两大主要类型,它们都是前馈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其中 RNN 又包含长短期记忆(LSTM)、门控循环单元(GRU)等等。深度学习是一种主要应用于神经网络帮助其取得更好结果的技术。尽管神经网络主要用于监督学习,但也有一些为无监督学习设计的变体,比如自动编码器和生成对抗网络(GAN)。

信息熵技术

在信息论中,熵是接收的每条消息中包含的信息的平均量,又被称为信息熵、信源熵、平均自信息量。这里,“消息”代表来自分布或数据流中的事件、样本或特征。熵的单位通常为比特,但也用Sh、nat、Hart计量,取决于定义用到对数的底。

梯度下降技术

梯度下降是用于查找函数最小值的一阶迭代优化算法。 要使用梯度下降找到函数的局部最小值,可以采用与当前点的函数梯度(或近似梯度)的负值成比例的步骤。 如果采取的步骤与梯度的正值成比例,则接近该函数的局部最大值,被称为梯度上升。

过拟合技术

过拟合是指为了得到一致假设而使假设变得过度严格。避免过拟合是分类器设计中的一个核心任务。通常采用增大数据量和测试样本集的方法对分类器性能进行评价。

对抗样本技术

对抗样本是一类被设计来混淆机器学习器的样本,它们看上去与真实样本的几乎相同(无法用肉眼分辨),但其中噪声的加入却会导致机器学习模型做出错误的分类判断。

生成模型技术

在概率统计理论中, 生成模型是指能够随机生成观测数据的模型,尤其是在给定某些隐含参数的条件下。 它给观测值和标注数据序列指定一个联合概率分布。 在机器学习中,生成模型可以用来直接对数据建模(例如根据某个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行数据采样),也可以用来建立变量间的条件概率分布。

信息增益技术

在决策树学习中,信息增益比是信息增益与固有信息的比率。 它被用来通过在选择属性时考虑分支的数量和大小来减少对多值属性的偏见.

混乱度技术

衡量概率分布或概率模型预测样本能力的一个度量单位,其可以被用来比较概率模型的好坏,值越低表示在预测样本方面的效果越好。

推荐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