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首次提出的概念,它代表了阿里新零售的方向。
跟去年相比,今年双十一关于技术的讨论显得有些冷清。
除了像 Alibaba Wood(AI 短视频制作)这种基于淘宝平台的小应用外,今年双十一对新零售的阐释仍然是线下线上的协同作战。
坦白讲,如果肉眼来看,阿里为双十一做的线下体验升级并没有什么新意——
银泰百货的体验间里仍然摆的是试衣与线上购买的一体式智能试衣镜;
盒马生鲜肉眼可见的「科技」仍然是刷脸支付;
在新兴调酒品牌 RATIO 比率的快闪店里,那个握着酒杯定时颤抖一会儿的机械臂可能算得上是对「调酒机器人」的新定义,但与「智能」仍然有一定距离。
而去年在视频中难得一见的首席技术官与阿里各条线的技术维护团队们,今年则继续神隐在幕后,大概只有在页面崩溃的时候你才能想到他们。
虽然这种没了科技噱头的双十一让人有些不适应,但技术与大数据的商用价值却以前所未有的明晰姿态透过阿里的庞大数据池与井然有序的系统协同展现出来。
这一次,阿里首次推出了一个新的技术概念——数字经济操作系统。
在双十一媒体中心,大屏幕上的天猫双十一晚会让记者同僚感慨了一句——「除了易烊千玺等几个人,其他的男团女团一个都不认识,90 后也老了。」
90 后也老了。消费主力军正在悄然从 90 后、95 后转移至 00 后身上。
早在 2017 年 6 月,阿里研究院与波士顿咨询联合发布的《中国消费新趋势:三大动力塑造中国消费新客群》报告就曾强调,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成熟,由 80、90、00 后组成的的新时代消费者将成为中国消费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股。
实际上,过去 10 年间天猫双 11 的消费者结构变化完全印证了这一点。
2009 年。天猫双 11 的主体消费者为 80 后, 占比超过 6 成;
而在 2015 年以后,90 后消费者成为最主要的线上消费群体;
但是 2017 年的数据告诉我们,尽管 80 后/90 后的年轻消费者占比近 8 成,但 95 后消费者的占比在所有消费群体中增速最快,已接近 2 成。
根据这些往年数据,对于阿里来说,对 2018 年进行用户消费结构预测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我们一定会对第二年的线上用户群结构做出预测,这样才能确定第二年双十一的营销策略,譬如确定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基调,双十一晚会风格,甚至会影响到晚会代言人与邀请嘉宾的人选。」一位现场工作人员透露。
嗅觉因大数据而变得异常敏锐的阿里,可以比很多公司更早地获知市场风向,并及时把自己的品牌价值植根于下一代心里。
譬如阿里智能音箱品牌天猫精灵推出儿童版,蚂蚁金服针对 10 岁以下小孩推出的电子存钱罐,都是一些很有说服力的证明。
而现在,阿里希望继续深入打通经济体内的各个系统,将所有信息孤岛重新打散,重构人与货、人与场之间的关系,最终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将商品销售给合适的人。
表面上看,线下新零售的发展仍然是平稳过渡、用技术不断试错的一年。
但得益于阿里生态圈,各地经过数字化改造的银泰百货与盒马生鲜迎来了时时要提防顾客会挤破玻璃的一天。
基于阿里大数据在上海地区生成的新零售云图显示,从 11 月 11 日半夜到 12 日晚间,上海几大商圈的消费热力持续走高,其中,盒马海鲜、饿了么咖啡等消费品类的热度一直保持在 Top 级别。
据天猫技术负责人范禹透露,截止目前,包括银泰、居然之家等全球 20 多万家门店,已经全面接入了阿里数字经济操作系统。
这对于线下零售企业意味着,从消费者到店、逛店、购买、交易、支付、离店,再到仓储、派送等服务链路,都要整体实现数字化,并与阿里经济体及整个双 11 活动打通。
以居然之家的数字化卖场为例,除了他们的支付、会员、营销等环节已经与阿里经济体打通外,消费者在店的一切购物行为都会通过摄像头传送至数据管理后台,而阿里的大数据系统将对所有数据进行归类、整合与分析。
「时间段与位置的热力图已经很常见了,但我们更希望活用这些数据,不仅仅是营销略册,而是能把这些数据分析结果再反馈给终端消费者。譬入店内某一个位置人流量过多,那么就需要提醒新到店的顾客,先避开这个地方进行浏览。」
居然之家的技术工作人员表示,给实体店做数据接入的难点在于采集设备的布点,但客流量的大小不会对摄像头的采集造成影响。
「数据采集工作时完全依靠摄像头来完成的,没有铺设其他设备。所以如何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坚固到所有角落并且能够很好地进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像布点一类的工作都是我们通过各种算法进行估算的。」他做出了解释。
「但摄像头并不会用来进行人脸识别,实际上由于线上线下数据的打通,消费者可以通过刷卡或者是扫二维码的方式来确认自己的会员身份,而不一定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进行验证。目前就卖场环境来说,还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对于阿里来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最为出色且相对成熟的应用场景,莫过于「物流」。
从 2015 年开始,大量包裹积压与派送延迟便是双十一的吐槽热点,而智慧物流也被马云年年拿来当演讲主题。今年的双十一,阿里内部预测的包裹量真的将超过 10 亿,所以这也是除了能让双十一淘宝挺过交易流量高峰以外,第二个对阿里技术系的最大考验。
这一次,阿里的解决办法,是用数字经济操作系统打通阿里电商平台、品牌商、仓储与快递公司。
「菜鸟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海量历史数据,选出畅销度高的爆品,并对爆品在不同城市的销量做出预测,设立差异化的前置仓,提前将商品布局在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范禹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宝洁、全棉时代、蒙牛等大批商家都已经通过该技术,将其爆款商品提前布置在前置仓。
除了聚焦在数据打通方面,范禹透露,另一个缓解物流压力的方法是在商品发货前,通过人工智能实时计算全网发货量,同时根据快递公司的作业能力,预测可能会产生的拥堵线路,帮助商家提前躲避拥堵。
此外,想降低物流压力,对其上游的供应链进行疏通也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譬如,如果淘宝平台能在销售环节帮商家预测未来卖多少,通过机器学习,针对不同的类目设置不同的特征值,去预测未来这个商品在几周甚至几个月的销量,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商家的备货成本就是可以降低的,而库存周转也可以得到明显提升。
「这些都是我们从技术角度去改良物流的角度,而且都已付诸实践。如果说去年双十一签收过亿的时间时 2.8 天,那么今年肯定会更短。」
上面屡次出现的「数字经济操作系统」到底是什么?范禹在今晚给出了答案:
2018 年双十一的最大技术功臣。
这个阿里首次提出的词汇被认为是支撑整个阿里经济体持续发展的,IT 基础设施、技术系统与数据平台的总称。
「可以说,阿里是凭借这个操作系统,才能在技术上支撑、保障超大规模的双 11。」他强调。
这套系统包括零售系统、金融系统、营销系统以及物流系统。几大系统都已在阿里生态体系中实现了整体打通,彼此协同。
目前在 2018 年双 11 期间,3000 多家物流合作方、200 多家金融机构、1500 多家电信运营商也采用或部分接入了这一操作系统,成为了阿里的数字伙伴。
正如阿里巴巴 CTO 张建锋所说,阿里巴巴的经济体正面临许多独特的商业挑战,而这些挑战也在反向推动阿里不断孵化出世界级的应用技术,推动业务模式的持续创新。
范禹认为,新零售等也是在数字经济操作系统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大数据是阿里的基石,而这套系统则是阿里经济体不断创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