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探险家撰文

E-Health 掀起全球热潮,来看看北极光创投的布局

6 月 27 日,北极光创投主题活动《Lighting 2018 E-Health 的发展与投资机会》在北京王府半岛酒店顺利举行,多位来自医疗行业的创业者与投资人就数字医疗、医疗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等话题展开了激烈的思维碰撞。

分享会开始,北极光创始人邓锋简要介绍了北极光的发展历程,从 2005 年创建至今,北极光创投长期专注于投资早期科技创新型企业,旗下已拥有 5 支美元基金和 5 支人民币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 300 亿元。从 2010 年开始,北极光的投资领域从最初的 TMT 领域逐渐拓展到了医疗健康以及生命科学等尖端科技领域。

据了解,北极光的医疗投资布局主要分为五块:医药,器械,体外诊断,医疗服务和 E-Health。

其中,E-Health 就是本次分享会的主题。

「E-Health 在国际上是很热的一块,在中国刚刚起步,很新,发展速度很快。」邓锋说到,「现在北极光在 E-Health 的布局主要包括两块,一是人工智能+医疗诊断,二是医疗大数据及信息化。」

北极光 E-Health 部分投资组合 

翼展和太美就是众多 E-Health 新秀中的代表。

医学影像诊断,机会和困难并存

根据埃森哲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全球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趋势日发严峻,预计到 2020 年,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会占到全世界死亡人数的 75%,这意味着医疗服务潜在的巨大需求量。另外,从供给端来看,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升,医疗数据激增和数据储存成本的下降带来了更低的创业成本,而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医护人员缺口则意味着潜在的创业机会。

而在中国,根据 Firestone 的报告,80% 的医疗数据来自于医学影像。具体来看,仅 2017 年的全国放射科门诊量就达到了 15 亿次,而且还在以每年 30% 的速度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 17 万影像科医生的年增长率仅为 4.1%。

这个供需缺口的背后是中国医疗影像市场的巨大潜力。据了解,中国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的活跃企业已经超过 70 家。

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巨大机会的前面是重重困难。数据,人才和商业落地等问题是任何一家想在医疗影像行业掘金的公司都无法回避的。

翼展模式,赋能分级诊疗

针对当前医学影像 AI 落地存在的诸多难点,翼展给出了自己的解答——翼展模式。

2009 年,在翼展成立早期,公司以为国外医疗设备操作系统添加中文工具起家,逐渐发展 PACS/RIS 等院内医疗信息化服务,2013 年,发布在线云诊断平台「翼展云影」,2015 年,成立了自己的医生集团,来承接线上阅片的业务,2016 年,布局人工智能,发布人工智能开放协作平台,2017 年,逐渐开始在多个省份建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到目前为止,翼展目前主要开展两个业务:在线影像诊断业务和第三方影像诊断中心业务。前者提供专业的医生集团在线阅片和远程诊断服务,搭建优质医疗资源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桥梁;后者则是建立独立于医疗机构之外的第三方影像中心,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地方,赋能分级诊疗。

目前翼展已经拿到 18 个影像中心牌照,并在中国多个省份逐渐推进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落地,据公开渠道,第一家已经入驻银川。

经过近 10 年的积累,一个更大的「患者+基层医疗机构+翼展+优质医院」的医疗联合体生态体系正在浮出水面。 

举个例子,在遍布高山峡谷的偏远西藏,人烟稀少,几乎没有基层医生,即使是国家支援的医疗设备也因为长期缺少专家指导而成为闲置物品。

翼展 CEO 倪梦

2016 年,翼展和西藏昌都市政府达成合作,推行「1+1+10」模式,即 1 个数据私有云,1 个区域影像中心和 10 家县级医院支持。

在昌都的基层医院,你会看到一些神奇的翼展盒子,只要把它们连接外网,拍片上传到翼展云影诊断平台,昌都市人民医院的影像医生就会进行诊断和远程指导,从而辐射到昌都地区数十家基层医疗机构。

翼展盒子

「如果诊断出来不正常,我们还可以把你 refer 到上级医院做进一步治疗。」翼展 CTO 边海峰说到。

在翼展的医联体生态下,拍片,诊断,治疗,一气呵成,让基层患者也能随时随地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顺势而为,领航医药研发云服务

在分享会现场,同样引人瞩目的还有太美医疗。因为就在不久前的 4 月份,太美医疗完成了 3 亿元的 D 轮融资,总融资额已经超过 4.6 亿元。

在太美受资本热捧的背后是中国创新药研发和医疗信息化的大势所趋。

在 10 年前,中国药物研发还停留在以仿制药为主的阶段,直到 2015 年,仿制药的占比都还高达 95%,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颁布,以恒瑞医药、贝达药业等一大批明星制药公司开始出现,引领了创新药行业发展潮流。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国内的药物研发信息化也开始蓬勃发展。

「研发是药厂投入最大的领域之一,在国外一般采用临床试验远程电子数据采集系统(EDC),而国内 EDC 的使用率还不到 50%,其中还包括跨国药企在中国开展的临床研究。所以目前国内市场开发非常有限,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创业机会。」太美 CEO 在此前的采访中表示。据了解,全球药物研发每年在 1500 亿美金左右。

「美国药厂在研发系统方面的投入会占到整个项目的 10%,国内低于 5%,每年大概有 4000 多个项目,假如每个项目试验管理系统费用按 50 万来算,大概是 20 亿规模的市场。」销售出身的赵璐对市场一直很敏感。

而太美医疗最初选择从移动端切入 EDC 市场则是一次巧合。「2012 年底,我们在上海的一家餐馆讨论新公司的事,当时服务员拿出了一个 iPad 让我们点菜,菜单做得很漂亮,点菜也十分方便。」赵璐回忆道,当时传统的临床研究数据都是人工录入的纸质文件,医药行业人员经常抱着厚厚的纸质资料穿梭于各医院,而餐饮行业早已从纸质菜单进化到 iPad 菜单,这让他的感触极大,因此他们最早的想法就是医药行业人员可以只通过一台 iPad,完成信息录入、拍照留档以及药物分发等工作,最后直接在系统上生成监察报告。

随后,太美推出了全球首款移动端的临床研究数据采集工具,可以帮助客户降低 45% 的运行成本,缩短 25% 的数据处理时间,同时还能大幅提高数据质量。太美的 EDC 现在已经迭代到了 eCollect V 版本。

太美 eCollect 电子数据采集系统 

软件+服务,全方位服务客户

围绕 EDC,太美现已推出 AIMS、eBalance 和 eReport 等众多产品,除了提供产品线之外,太美还会叠加服务。

「比如项目管理系统的核心实质是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流程,你买我们的系统,我们帮你梳理整个公司的管理流程。」赵璐说。不同于国外公司只卖产品,忽略了国内医药公司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分析能力,太美医疗还为客户提供系统的实施和增值服务,包括安装、培训、验证、系统管理、项目管理支持、技术和配置支持、集成支持,以及软件系统定制化和外包服务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软件即服务」的优势使太美医疗多次打败 Mididata、甲骨文(Oracle)等在中国布局的国际公司。另外,太美还会联合合作伙伴对外提供物流服务。

「综合来看,我们好比是一个像 AWS 一样的平台,同时在上面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服务。」

至今,太美的客户已涵盖 200 家国内外领先的制药公司和 CRO 公司。

产业北极光医疗
1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