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争议,中国的科技巨头们正试图将他们的人工智能技术带向全球市场。
尤其是在定位未来人工智能平台上,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统称为 BAT )不遗余力。
它们大力招募全球化人才,投资全球顶尖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并建立全球化的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自动驾驶、会话式人工智能以及预测性医疗等技术的发展。
在不少媒体看来,百度、腾讯以及阿里巴巴具备与美国科技巨头们争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的财力和资源。
考虑到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正推动相关人员薪酬大幅增长,这一点越来越显得重要。
举个例子,根据美国劳工部非移民工作申请的数据,去年百度美国公司为机器学习工程师每年提供的薪资约为 13 万到 17.5 万美元之间。相比之下,谷歌为机器学习工程师提供的薪资约为 11 万美元,不过工作经验和相应的工作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BAT 的许多人工智能产品 — 如智能音箱、智慧零售和自动驾驶汽车,与 FAMGA ( Facebook、亚马逊、微软、谷歌、苹果)等公司正在开展的工作类似。
但 BAT 与美国公司的区别就在于,BAT 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口头支持和政策背书。
中国想要在十年内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领导者,BAT 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前中国科技部公布了中国首批开放式人工智能平台,主要依靠 BAT 开展,其中百度负责自动驾驶、腾讯负责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而阿里巴巴则负责智慧城市。
政府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支持和干预可能会对中国快速增长的技术市场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比如,整个城市围绕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解决方案,从头开始建设。
现在这些国际参与者们 — 包括科技巨头、规模较小的初创公司以及外国政府等,都开始考虑他们的人工智能战略应如何与 BAT 合作或者展开潜在竞争。
这篇文章基于 BAT 的投资数据、专利数目以及营收结果,绘制出了一幅完整而全面的 BAT 人工智能战略图谱。
BAT 下注人工智能
先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开始谈起。
众所周知,它起始于「猫脸识别」。2012 年,美国谷歌大脑(Google Brain)项目的研究员宣布,一个计算机集群已经通过自主训练可以识别出 YouTube 视频中猫的图像。
但部分研究员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了这个项目:
该项目投入了 1000 台计算机,项目总耗资达 100 万美元 。
吴恩达曾是谷歌领导这一研究的小组成员之一,他在 2013 年与斯坦福大学其他科学家一起发表了一篇论文,利用英伟达图形处理单元(GPU)集群,使用了 3 台计算机就获得了相同的结果。
这标志着人工智能新纪元的开启。
一年之后,也就是 2014 年,百度招募吴恩达担任首席科学家领导百度的人工智能小组。(目前吴恩达现已离职。)
当时,百度已经开始投资人工智能,包括成立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
接下来的三年,百度的人工智能研究在吴恩达的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在他的领导下,百度的人工智能研究小组启动了数个项目,包括自动驾驶以及会话式人工智能平台。
可以看到,在中国的科技巨头当中,百度比阿里巴巴和腾讯更早开始展开人工智能战略的布局。
根据百度 2018 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仅这一季度的研发费用,百度就花费了 33 亿元(5.25亿美元)。在此之前,百度在这一方面的费用从 2016 年的 100 亿人民币(约 16 亿美元)增加到 2017 年的 129 亿人民币( 20 亿美元),主要用于支付其在中国和加州研究机构的薪酬,这些机构的研究重点都在人工智能方面。
这与百度在 2017 年财务报告中提出的「我们积极招募工程人才帮助我们解决如汉语语言处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以及自动驾驶领域的挑战」相符。
相比之下,腾讯和阿里巴巴也都是在最近的财务电话会议上才开始讨论其人工智能计划。
2016 年,阿里巴巴与杭州市政府合作进行智慧城市项目,主要致力于减少交通拥堵并提供实时交通信息。
从那时起,阿里巴巴就开始与其他地方政府如澳门进行合作,共同打造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项目。近日,阿里巴巴与马来西亚政府达成协议,建立了第一个国际合作伙伴关系。
此外,阿里巴巴也针对自动驾驶汽车展开了测试。但有趣的是,就在一年前,阿里巴巴还对自动驾驶汽车的长期商业机会持怀疑态度。阿里巴巴在一次电话财务会议上表示「没人了解这种技术(自动驾驶汽车)的长期经济模型,人们做这些事情仅仅因为这一领域有一些与人工智能相关且非常有趣的技术」。
而腾讯则在宣布其 2016 年第四季度业绩时表示,「人工智能贯穿一切产品」。
如腾讯公司执行董事刘炽平所说,「实际上,我们将人工智能视为所有不同产品的核心技术。」
全球化投资布局
2014 年以来,BAT 共计参与了 39 家从事人工智能软件和人工智能芯片初创公司的股权交易。
虽然腾讯是三大巨头中参与人工智能交易数额最大的公司,但是百度拥有最多元化的人工智能投资组合,投资了 11 种不同领域的人工智能公司,包括新闻媒体、医疗保健、人工智能芯片和广告等。
毫无意外,自动驾驶技术是所有三大巨头共同感兴趣的领域。 每家公司都宣布了自己的自动驾驶计划。
腾讯参与了自动驾驶初创公司蔚来(NIO)的多轮融资。近日,蔚来获得了政府的批准,允许其在公共道路上测试自动驾驶汽车。
阿里巴巴则投资了以色列 AI 初创公司 Nexar,这家公司的产品是一款基于 AI 的行车记录仪 APP,用于监控道路安全。
阿里和百度都在支持中国的 iDriver + 技术。
下图按照行业重点分解了 BAT 的人工智能投资。(图表不包括如 MagicLeap 和 WayRay 等增强现实/虚拟现实领域的投资,以及 Airlook、UBTECH 和 Kindred Systems 这类以硬件为主的机器人/无人机投资。)
其中,约 44% 的交易流向了美国的初创公司。这与 FAGMA 在中国市场上微不足道的投资形成了强烈对比。
事实上,FAGMA 在中国仅有一笔人工智能相关的投资交易:谷歌投资了语音初创公司出门问问。
腾讯在对美国 AI 初创公司的投资中一马当先
在三大巨头中,腾讯是在美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最多的公司,参与了 12 笔交易,其中包括与百度风投共同投资的基于深度学习进行药物研发的初创公司 Atomwise。
除此之外,百度还进行了其他 5 笔交易,包括今年完成的对 Lightelligence(人工智能硬件芯片)和 Engine Bioscience(医疗人工智能)两家公司的投资。
2017年,腾讯投资了 Element AI 公司,这是腾讯在加拿大进行的首次人工智能投资。这家初创公司是由深度学习研究先驱之一 Yoshua Bengio 联合创立的。
除了股权投资外,腾讯人工智能加速器还在去年选定了首批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但与股权交易不同的是,这些公司,除 Tvision Insights 之外,其他所有公司的总部均设在中国。
阿里巴巴把目光瞄向了以色列
阿里巴巴没有直接在美国进行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投资,却一直活跃在以色列。
在 2015 和 2016 年,阿里分别投资了网络安全初创公司 ThetaRay 以及电子商务搜索引擎 Twiggle,并在 2018 年投资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车对车网络技术开发商 Nexar。
阿里巴巴在 2017 年第四季度财报上披露,将在全球范围内启动 15 亿美元的研发计划,重点关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科技领域。
此外,阿里巴巴将在全球 7 个城市建立研发中心,即阿里巴巴达摩院,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就是其中之一。 阿里巴巴收购初创公司 Visualead 这一举措为达摩院在以色列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核心工程人才招募奠定了基础。
专利申请中的人工智能发展路线图
语音助理上的争夺战
2017 年第四季度,百度发布了自己的渡鸦 H(Raven H)智能音箱,从外观看,它不同于市场上其它的任何同类产品。
虽然百度的这款音箱系统基于其对话式 AI 操作系统 DuerOS,但是其硬件的设计则是通过与外界进行合作来完成的。
「渡鸦 H」这个名字源于百度在去年收购的人工智能助手开发公司,名为渡鸦科技(Raven Tech)。
音箱硬件的设计则是由百度同瑞典的 Teenage Engineering 合作完成。(下图展示了渡鸦 H 音箱以及 Teenage Engineering 的无线扬声器专利)。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同时也在日本申请了语音专利,这不禁让人猜测,日本可能也将成为百度计划扩张的地区之一。
对于大公司来说,同时在美国、中国和欧洲等主要市场中申请专利是十分常见的情况。但如果大公司在这些地区以外的地方开始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很大可能是要将其纳入自己的未来扩张版图之中。
百度在日本、韩国同时申请了人工智能声纹登陆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识别以及人机对话方法的专利。在日本申请专利的同时,百度发布了其阿拉丁吸顶投影灯,既可以做智能音箱、智能灯,还可具有投影功能。该产品将于 2018 年 CES 上面向日本市场发布。
百度的对话式 AI 操作系统 DuerOS 虽然是基于中文数据训练的,但是由于百度在 2011 年收购了日本输入法开发公司 Simeji,这使得他们一直都有能力处理日本用户的对话与语法,帮助百度得以在非中国地区第一次发布其商业级 DuerOS 硬件产品—— Aladdin。
这款产品在日本市场的成功使百度可以同亚马逊 Alexa 和谷歌的谷歌助手展开竞争,这两家公司也都提供了日语服务。
百度还有另一个名为「基于人工智能和终端设备」的专利,它似乎是要结合语音识别与面部识别两种功能于一体,从个人打造一款面向消费者的机器人设备。
这项专利最早于 2015 年在中国申请,2016 年在美国和欧洲的专利组织进行了申请,2017 年是日本和韩国。
这一举动表明,百度未来将在日本开展研发基于 DuerOS 的机器人计划。同时也可以看出,百度对韩国市场也表现出了兴趣。目前,百度也已经打入了韩国市场。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也开发了一款智能音箱「天猫精灵(Tmall Genie)」,外观与亚马逊Echo 类似。据悉,自 2017 年 7 月发布以来,天猫精灵的销量已经超过了 100 万。
腾讯是最近才加入这场竞赛的。即便如此,他们也有一个绝对优势——拥有接近 10 亿用户量的微信,其语音助手叮当将会接入微信的应用与服务,无需手动操作便可发送语音讯息。
腾讯在面部识别专利方面占据领先优势
腾讯是中国面部识别专利申请得最多的公司之一,下图展示了腾讯在三维人脸识别方法与系统的专利。 这与腾讯优图实验室的努力分不开。
优图实验室为腾讯超过 50 个产品提供了图像与面部识别技术,如腾讯的社交网络平台「 QQ空间」,图像处理软件「天天 P 图」等。
近日,腾讯将优图开源给了其它开发者,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应用使用优图的技术。这项举措开始引发了人们关注,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举动有可能扼杀那些小型的图像识别创业公司。
目前,优图已与中国联通、微众银行等客户开始合作,后者使用优图技术来进行面部识别认证。(注:腾讯是微众银行的大股东)。
除了以上应用以外,中国至少有三个省市已经宣布,将借助微信或支付宝的面部识别技术,为居民发放电子身份证。
下图展示了面部身份识别系统:
阿里巴巴在 2017 年也申请了类似的专利。
从百度专利申请看其无人驾驶汽车战略推进
尽管 BAT 都在推进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但到目前为止,百度是其中专利申请最多的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而言,专利的公布会大大滞后于专利的申请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腾讯和阿里巴巴发布的自动驾驶汽车专利较少。
仅在美国,百度就已经发布了 15 项专利。
下图展示了百度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驾驶技术专利。
BAT 挺进医疗、自动化与智慧城市领域
2017 年 11 月,中国科学技术部宣布,国家首批开放人工智能平台将依托于百度(自动驾驶汽车)、阿里巴巴(云智慧城市)以及腾讯(医疗影像与诊断)。
在上述提到的每个领域中,BAT 都从立足中国本土出发,然后通过国际交易与合作走向全球。
百度阿波罗计划:「汽车行业的安卓」
2017 年 4 月,百度宣布了其自动驾驶开放平台 — 阿波罗(Apollo),致力于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与其它开源平台一样,阿波罗平台可以通过生态系统中其它开发者的参与,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这种将代码开源给所有人的做法可以让其他公司基于现在的研究进行扩展,而不是完全从零开始。
阿波罗生态圈目前拥有超过 100 个合作伙伴。相比之下,Lyft 与去年宣布开放的自动驾驶平台只有不到 10 个合作伙伴。
一部分百度在美国的合作伙伴于近日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谈到了合作细节,具体如下图所示:
尽管项目是开源的,且需要其他合作者共同努力做出贡献,但百度曾在财报会议上探讨过该项目的长期盈利计划。
阿里巴巴的「城市大脑」
不同于那些具体产业解决方案,如医疗卫生和自动驾驶。阿里巴巴「城市大脑」项目的涉及面更为广泛。
整个项目的核心基于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云计算平台 —「ET 城市大脑 」。
「城市大脑」会处理从摄像头、传感器、社交媒体、政府等方面得到的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它可以为医疗卫生、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领域提供预测结果。
在中国杭州与中国澳门等城市进行系统部署以后,今年,阿里巴巴首次将业务扩展到了全球市场,与马来西亚政府达成合作,启动了马来西亚城市大脑项目。
该项目第一阶段首要关注领域就是交通管理。
为此,阿里巴巴已经与英伟达展开合作,共同为智慧城市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平台服务。
此外,阿里巴巴还参与了计算机视觉独角兽商汤科技 C 轮高达 6 亿美金的投资。
同时,商汤科技也宣布与阿里巴巴在智慧交通,城市管理和智能监控方面达成了合作。
腾讯在医疗领域的进展
通过投资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腾讯正将来自全球的人工智能医疗技术引入中国大陆。
事实上,腾讯的最大优势在于微信。
微信被称为「可以做一切事情的应用程序 」,拥有 10 亿的用户,为用户提供从发送消息、照片分享到转账汇款以及叫车的一切服务。
去年,约有 3.8万 家医疗机构注册了微信账户,其中 60% 的机构允许用户注册并进行在线预约,有超过 2000 家医院可使用微信支付。
借助微信,腾讯可以轻松收集大量消费者数据,并将其用于 AI 算法的训练。
本月,腾讯与英国一家虚拟医疗助理开发初创公司 Babylon Health 合作。 微信用户可以访问 Babylon 的应用程序,通过微信陈述他们的症状,然后 Babylon 会给予他们反馈和建议。
微信还与英国的 Medopad 合作,将 AI 用于远程病人监护。 Medopad 已在中国签署了超过 1.2 亿美元的商业协议。
腾讯最引人注目的投资是向 AI 医疗保健公司碳云智能(iCarbonX)进行了 1.54 亿美元的融资,这家公司致力于研发人类生物机体的完整数字化表征。
由于中国缺乏有组织的数字化医疗记录,因此,碳云智能的发展方向颇具意义。公司的终极计划是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完成扩张。
除了那些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医疗应用,腾讯内部研发部门也专注于觅影 AI 医疗平台的开发。
2017 年推出的觅影为医疗机构提供人工智能服务,协助诊断各种类型的癌症,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帮助医院分析和管理医疗记录。 目前,觅影还处于研究阶段,并没有立即计划向医院收取其 AI 辅助影像服务的费用。
腾讯不仅仅关注医疗影像和诊断,今年,腾讯还参与了两笔药物研发人工智能的交易:对加利福尼亚州 Atomwise 提供 4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 百度风投也对这家公司进行了投资),对马萨诸塞州的 Xtalpi 提供 1500 万美元 B 轮投资(谷歌、红杉资本中国也一同进行了投资)。这意味着,腾讯也有可能计划向人工智能药物应用领域进行拓展。
BAT 式威胁?
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多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打造数字化第一经济体,这为其积累了大量消费者数据,也为政府和科技巨头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宝藏。
美国科技公司如谷歌、苹果也急切希望能够进入中国市场。 去年年底,谷歌在中国开设了一家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并与腾讯签署了一份覆盖多项产品和技术的专利交叉授权许可协议。
由于中国政府对 FAMGA 的限制,以及对 BAT 发展的大力支持,BAT 在本土无疑享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BAT 也并没有止步于此,同样也具有雄心勃勃的全球计划:招募人才、建立国外研发机构、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将其他国家的人工智能技术带到中国。
与 FAMGA 可以访问的数据相比,BAT 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外语用户数据(需要数据训练算法)。因此,BAT 在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国际扩张,或许会依赖合作伙伴关系或收购特定市场的大数据公司。例如,百度在日本推出人工智能助手 Aladdin 时就是这样做的。
可以预见,为了实现这些目标,BAT 在未来会寻求更多的国际合作伙伴、并继续展开投资与收购。
但在自动驾驶、医疗和零售行业,BAT 正在演变成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中一个令人生畏的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