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宇多田
编辑 | 刘燕
2017 年 11 月,在双十一晚会媒体中心外的科技展示区,我买了一副耳机。
买这副耳机实属偶然。当时,为了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阿里特意在可容纳几百名记者的直播间外,搭建了大大小小与新零售密切相关的「体验样板间」。其中,就有一个方便我们体验无人支付流程的简易版天猫超市。当然,你只能真的买了东西才能进入无人支付环节。
超市里东西不多,我到处转了转,发现除了各种天猫与淘公仔式样的毛绒玩具、挂坠与杯子,就只有耳机相对实用一些了。恰好阿里工作人员也在旁边适当地推销了几句:
「这是我们自制的,都是在内部销售,质量挺不错。」
最后,我花 172 元买下这副无线蓝牙耳机,顺利通过了手机全程揣在裤兜里的无人支付环节。然而直到现在,我对无人超市的体验几乎没了印象,却对这副耳机「念念不忘」。
因为实在是,难用到令人发指。
即便是入耳式设计,走路不到 5 秒也会掉出来;作为无线耳机,蓝牙连接很多时候不听使唤;挂脖子的耳机线走几步就滑下来…
这就是我对阿里硬件水平有着严重顾虑的源头事件。
也让我对阿里唯一开发消费级 AI 产品的实验室——阿里 AI Labs的能力,保持了审慎的态度。
一个被称为实验室的部门,一台价格便宜的音箱,再加上「阿里」的 title,很难不让人想到大洋彼岸早在 2011 年就开始密谋 Alexa(智能语音助手)与 Echo(音箱)的亚马逊。
「很明显,亚马逊从来都是一个商业风向标。他们从 2014 年就开始卖 Echo 了,甚至到 2015 年还没打开局面,但是却让很多科技公司闻到了不一样的味道。」一位智能耳机创业者感慨。
与 2017 年音箱市场百花齐放,每家与技术沾边的公司恨不得都要做一款音箱的格局全然不同,2014、2015 年入局的玩家量少,且步伐小心翼翼。
阿里就是这群嗅觉敏锐的早期试探者之一。但由于当时没有明显的市场说服力,2015 年中旬,阿里选择了较为保险的入场方式——合作。
2015 年 4 月,阿里成立智能生活事业部,让时任总经理的浅雪带着百人团队主攻软件平台,而硬件部分,自然是合作伙伴来承担。
就是在这种模式主导下,三个月之后,阿里分别与飞利浦及漫步者共同合作推出智能音箱「小飞」与「MA1/3/5」,迅速进入了市场。
而结果,可想而知(在当时,无论是市场,还是产品的设计与 AI 技术都不够成熟)。
或许正是由于几年前那些不算顺畅的智能硬件合作经验,让 2017 年重新出山带队阿里 AI Labs 的浅雪毫不犹豫地表态:
「合作是个必然的选择项,但安卓思路并不靠谱。只有亲手试试,才知道它究竟存在什么样问题。」
AI Labs负责人浅雪
坦白讲,不管是跟风、经验教训,亦或是选择 2017 年市场抬头之际抓住风口再次出击,对于一家商业公司,要寻找更多收益机会,无疑需要更加全面地增加与用户的「接触点」。
而对比此前各种各样由第三方制造,许多只是名字冠以「天猫**」的硬件产品(以天猫魔屏为例,其制造商标注为深圳市橙子科技公司),天猫精灵的诞生其实让阿里显得有诚意了不少。
这一次,硬件设计团队成为了 AI Labs 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产品经理通过各种渠道「回收」用户意见,整个软硬结合的流程通畅了不少。
而与此同时,他们也承受了双十一销量拔高后,用户的花式吐槽以及大规模量产带来的质控与供应链压力。
这到底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实验室?很难说,因为产品还在被市场持续考验中。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实验室。
智能音箱天猫精灵
「接地气儿」并不只是说说
随着 Echo 逐渐被市场接受,亚马逊硬件实验室曾被爆出不少有意思的组建经历。
譬如由于浑身散发的「生意人」气味儿太浓,与 Google 相比,发展史上研发人员的地位也不算太高,因此在公司决定为 Alexa 项目寻找人才时,傲娇的技术大牛们都纷纷表示嫌弃。
总之就是:招人挺难的。从学术圈走出来的科学家们都会优先选择提供良好研发氛围的企业。
因此,亚马逊采取了连续性收购策略——人招不来,那我就买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