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Jawbone烧光十亿清算离场”的新闻令大家唏嘘不已,这个曾被估值 30 亿美元的明星公司就这样轰然倒塌。如今,当人们津津有味的评论Jawbone所代表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兴衰之时,也有人开始怀疑如今大火的智能音箱是否也会重复Jawbone的老路?
智能音箱的火爆进程
提起智能音箱,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亚马逊Echo、谷歌Home、苹果HomePod和微软Invoke”这四款堪称智能音箱界的“四大天王”了。而这其中的翘楚,便是亚马逊的Echo了。
亚马逊从2014年11月第一批音箱正式出货,多次蛰伏起落,直到2017年初在拉斯维加斯CES上大放异彩。截至2016年年底,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销量超过600万台,根据市场预测2017年销量将突破千万台。对于Amazon来说,除了Kindle之外,又有了一件满意的硬件产品,终于突出重围,摆脱了多年的硬件之殇。而这款产品也成功的在巨头间掀起了新一轮竞争博弈。
2016年谷歌I/O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了智能硬件产品Google Home。
2017年苹果WWDC大会上发布了备受期待智能音箱HomePod。
2017年5月微软和哈曼卡顿宣布将发布联合研制的Cortana智能音箱Invoke。
目前智能音箱产品似乎已经成为美国市场的爆款产品,而伴随着这样汹涌的风潮,国内的智能音箱市场也从暗流涌动转至如今的血雨腥风。无论是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小米、联想等互联网巨头,还是传统的智能家居如海尔等厂商都开始摒弃观望的态度,正式杀入智能音箱这个本是蓝海,却早已经厮杀成红海的大市场。
美国CES结束后,联想、海尔相继加入智能音箱产品阵营;
国内早期推出智能音箱产品的叮咚、Rokid 等也分别发布了新一代的音箱产品;
6月份,喜马拉雅FM正式发布了其首款全内容AI音箱小雅;
7月份,阿里AI Labs发布其国内首款购物音箱天猫精灵 X1;
同一时期,百度、腾讯分别推出自家的语音开放平台 Duer OS和小微,表示将倾力打造AI语音交互新生态,助力智能音箱厂商快速开发落地。
厂商的狂欢 用户的旁观
如今,国内智能音箱市场如火如荼,所有厂商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而用户却似乎并不买帐。
据网上统计的一组数据显示京东旗下的叮咚智能音箱 2016 年整体销量为 10 万台。
而根据国内咨询公司提供的分析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智能音箱月销量不到 2 万台。
海外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表示今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的出货量大概200万台左右。
而根据极光大数据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智能音箱用户占有率并不乐观。
《凰家评测》的主持人评测了天猫精灵X1,表示天猫精灵X1的确可以带来开口就能买买买的体验。然而,等待回答时间过久,回答问题不正确,没有想象中的智能等问题也成为了用户所诟病的不足。
《什么值得买》众测对于联想智能音箱的负面评价也站了大半:语音智能简直鸡肋,除了装逼外,我个人感觉他还是做一个安安静静的美丽音箱就好了。人机交互运用到实体设备上,新意满满,只是现在未免诸多不足,2米要靠喊、识别错误、找不到想要的内容,不能安静的听歌……美美哒意境被“正在为你播放……”所打败。
《品玩》的媒体记者在评论文章中也表示智能音箱是不是一个“卧槽指数”够高、“时间新鲜度”也够高的产品还有待考验,也许智能音箱最后的下场,可能跟智能手表差不多。
国内音箱厂家太过急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便智能手环也不像智能音箱这样遭到了国内如此众多的吐槽!国外和国内的智能音箱市场反馈几乎就是两个极端。这可能主要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东西方市场的差异
显然,国内外市场对待智能音箱的看法和理解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还有个文化阻碍的问题,或许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结果。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离开了文化就没什么语言可言了。语言又是社会文化的写照,不仅反映社会文化的形态,而且语言结构也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显然,不同国家的语言习惯是千差万别的,由于各民族生活的环境不同,由此而形成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自然不同。毫无疑问,东西方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其语言表达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决定了类似智能音箱的普及速度。
另外,音箱这个品类本身就不具备快速增长的潜力,而且音箱的消费群体相对还比较碎片化。这从数据上也能看出来,即便现在最为成功的Amazon Echo,其销量也是逐年累加的,并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
二、国内技术储备不足
当然,这其中还有技术层面的问题,我们发现用户评论中几乎都会提到远场难以唤醒、语音识别不准或者不够智能等等问题。这涉及到了麦克风阵列技术、远场语音识别技术和语义理解技术三个核心链条,实话来说,这三大核心技术其实没有成熟到用户随意使用的程度,或多或少都存在很多技术难点和应用障碍。比如当前的人工智能大部分采用机器学习技术,这就依赖大量数据,而数据又要依靠产品来采集,这就进入了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也就说,所有产品都很难避免"冷启动"的尴尬,那早期用户的批评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技术的成熟总是有一个周期,而且依赖数据的机器学习技术随着数据的累积性能提升也非常快速。麦克风阵列技术可能是个例外,这还依赖于传统的声学信号处理技术,但是这个技术又和唤醒与识别紧密相连,所以数据的积累同样非常重要。稍令我们期待的是,国内的小米、百度、腾讯等还没有发布产品,而与此相关的供应商也在致力于核心技术的提升,相信还会有更多巨头发布相关的产品,这对于技术迭代来说至关重要。
三、国内厂商太过急躁
国内从事语音交互的公司其实不多,除了BAT巨头,就是搜狗、科大讯飞、云知声、出门问问、声智科技、蓦然、三角兽、Rokid,思必驰等公司,而且以创业公司为主,但是智能音箱的虚火显然影响到了一些公司的决策。据悉国内几个公司准备超越百度的开放策略,比如思必驰背靠阿里,直接启动了ASR免费策略,并且补贴1亿鼓励开发用户。
免费和补贴的目的当然是希望获取更多的用户以抢占先机,毕竟国内的语音交互厂商志向高远,也希望能做成Alexa的生态。但是对于目前的生态构建来说这是否是一个良策还有待考量。
即便移动时代的Android各家也有各自的UI,AI不可能短时间改变用户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另外一点就是,毕竟O2O补贴、智能硬件免费时代所带来的血淋淋的教训还在眼前。当前AI企业几乎都难以盈利,即便科大讯飞主营收入还是系统集成,其最大的利润仍然是政府补贴,根据财报,最近连续3年其获得政府补贴都超过了1个亿。
除了上述之外,对于国内巨头和产品厂商来说,他们也有其各自的诉求,毕竟大家都想掌握产品把控权。其实际上,即便Alexa的生态也还没有形成闭环,何况Amazon的野心绝不是仅做一个Alexa,他们肯定是奔着搜索的目标,否则也不至于经常降价根本不顾及生态厂商。所以,不管是国内的语音交互厂商,还是国内的智能产品厂商,在当前技术不成熟,生态不闭环的情况下,急躁冒进不是一个良好的策略。各家厂商之间,竞合应该是未来长期存在的关系,而且彼此合作的机会应该更大一些。
短期严峻但是长期乐观
智能音箱的整个市场还没有形成,而且音箱这个品类本身就不具有类似手机和PC一样的爆发性。所以短期内智能音箱并不会产生很好的销量,因此最佳的手段就是学习亚马逊通过巧妙的手段度过“冷启动”的阶段,仔细打磨好用户体验,这可能决定了未来谁能主宰智能音箱这个市场。而急躁冒进的一些厂商,很可能就会重蹈5年前那波著名创业公司的覆辙。
语音交互肯定有非常大的潜力,但是现在还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智能音箱只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将来肯定会衍生出众多的应用,甚至重构整个消费电子行业。但是目前来看,整个智能家居还没有形成生态,智能音箱短期内很难扩展到其他领域。当前这个阶段,最重要的还是应该探索出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商业模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