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蜂巢网络:一种新型网络形式

1-ohaZRN4dbDNAaoAQE_NZUA(1).jpeg

Facebook,Twitter 和 Instagram曾创造性地将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接入网络。如今,它们的理念已变得过时,社交网络亟待革新。

在这些大型社交网络发展的过程中,资源随着时间不恰当地倾斜向少数——名人,文化和营销账户。而占账户总量8%的僵尸账号围绕在它们周围。每个Instagram用户平均每天发布照片2.69次,而粉丝超过100万的用户每天平均发布8.58次。每天有8千万照片被发布,但平均每次发布的参与度仅为1.1%。在Instagram上,50%的照片是由不到3%的用户发布的。Facebook相对来说更为稳定,因为它设有数量为5000的好友上限。但是今年来,Facebook上分享的原创信息如发布照片、状态更新已比过去减少了21%

现在,仅仅做到「连接世界」已经不够了。

若想生存,不能仅仅建立一个网络,必须建立一个蜂巢「hive」,甚至形成蜂巢思维。

网络的生存危机

尽管有些社交网络已拥有数十亿用户巨大体量,用户之间的交流次数却没有按比例相应增加。即使你添加或关注了许多人,你也常常只和其中的一小部分交流。一个超过500好友的Facebook用户仅仅会与其中的10到20人经常互动。同样,一个粉丝超过1000的Twitter用户通常仅和其中50个粉丝有较多联系。

曾经的社交网络王者MySpace经历了用户数量的大起大落。它的经历提醒着我们:用户数量的增长不等同于商业价值的增长。社交网络不应只提供联系,它们必须给人带来帮助。

社交网络连接了不同的人,给了他们许多联系沟通和交易的节点。社交网络是一个描述连接部分形成系统的中性名词。在社交网络逐渐枯竭的现在,是时候把目光转到全新的事物上了。

当我们用车出行,谷歌地图告诉我们A,B两点之间的距离,而优步让我们能够更快的从A到B。
   当我们休闲社交,Facebook给了我们联系他人的方式,而Messenger帮助我们互相交流。
   当我们进行购物,eBay让我们可以在网上挑选任何东西,而Amazon Prime能在我们想要的时候将商品送到家门口。展开行动总是比拥有选择权更进一步。

蜂巢

一只蜜蜂重约1/10克。将蜂群所有的蜜蜂加起来,你大概会得到5到8磅的蜜蜂——这不包括蜂巢的重量。包含了所有蜜蜂的蜂巢重达80磅,而且其中另有玄机。

蜂群是高度进化的网络体系,比它的各个部分单独相加效率更高。

  • 蜂群增加了节点间相互联系的频率,在群体中创立了更多的接触点。这也是蜂群对变化的外界环境采取回应,进行学习和做出明智决定的方法。

  • 蜂群减少节点之间的摩擦,在其间建立更高等级的同步。这使得个体间的连接更加紧密,蜂群能够协同运作。

由于相互作用频率的增加,蜂群的行为变得更加聪明。由于节点间冲突的减小,除了传递信息外,蜂群还能做更多的事情。它能够回应和发展已有信息。蜂群并不仅仅是网络的升级,而且充满了有机的活的成分。

尽管看起来不明显,但蜂群已经逐渐成为我们思考,行动,相互作用方式的中心。理解目前「人类蜂群」的最佳方式是观察自然界中的蜂群是如何运作的。

增加互动频率:固液转换的蚁群

蚁群具有很高的同步性,他们可以大量的粘在一起,形成一块固体或者组成流动的液体。仅仅通过相互抓紧或者放开,蚁群的黏性会发生改变。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蚂蚁之间有着高频率的互动。


(来源: Popular Mechanics)

对于蚂蚁而言,相互交流是生存的方式。如果你对一团蚂蚁施加压力,最外层的蚂蚁会装死,从而增加扭曲着的蚁群的流动性。所受压力越大,流动性就越大,从而吸收压力。当联结在一起的蚂蚁越多,它们能共同抵御的压力就越大。

让蚂蚁能够具有高适应性的原因并不是它们传递的信息内容,而是一只蚂蚁压在另一只身上,引起的整个蚁群产生链式反应的方式。这也是蚁群形成筏来避免溺水、通过身体构建桥梁跨越沟壑的方法。

蚁群的流动性让蚂蚁几乎能在任何环境下生存。它们已经在除了南极以外所有的大洲留下足迹,占地球上陆地动物数量的15-25%。

企业的用户导向:工作协同化

Google Apps for Work, Slack 和 Github 这样的工具让我们能像蚁群一样工作。这些工具增加了组织内的互动频率。让人们可以更快地相互交流,转换任务,根据数据做出更聪明的决定,使用更精巧的工具和他人交流。

通过这些工具,我们打破了互相独立的办公室隔间,化身为爬行的蚁群,四处移动,互相支持,分享着可供使用的工具。

1-OAkdJt1Ec1bg3G2EBnt51A(1).png

上图左侧显示了惠普研究实验室里电子邮件交流的组织层次结构。右图则是开发者在聊天时相互合作的模式。在像电子邮件这样的网络模型中,你必须在与不同联系人的对话中切换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在群组中,所有人无缝进行实时交流。

高频率的互动使每个人都能在同一页面上同步进行工作。

  • 人与人间的互动:在群组中,高频率的互动意味着工作可以通过类似于Slack中的实时聊天工具进行专门分配,人们可以基于群组所需不停开始新的工作。有研究表明,前20%的顶尖开发者同时也是交流最为频繁的群体。

  • 人与数据间的互动:以前由技术界面访问的专业知识,现在成了可以通过会话界面接触到的简单知识。想象一下使用 Lookerbot  分析和统计公司内部数据。

  • 数据与数据间的互动:工作群组让理想中才能出现的情形展现在我们眼前。公司里每个人都能使用工具创造大量数据,人们能够更加高效地使用工具了。这些工作流程数据过去的价值仅仅是作为记录的系统。现在,它让业务智能化。

群组网络是为分享同一任务而整合起来的精密组织。通过工作者和工具间更多的互动,一个业务可以根据群组的需求从固态变换到流体。

减小交流摩擦:像神经网络一样运作的蜂群

蜂群的行动就像人脑中神经元活动。这是它们有能力在离开旧巢几小时内找到新的筑巢位置的原因。

蜂王下达命令──工蜂执行的中心化智能做不到这些。相反。蜂群通过侦察蜂间低级的交流,减小整个蜂群的摩擦,从而迅速达成集体决策。

一个蜂群在灭亡前有3天时间去找到新的筑巢场所。这意味着需要探索蜂后为中心半径一公里的所有可能区域。蜂后不能够自己出去找,也没有能力去评估侦查蜂找的每一个地方,并快速做出正确的决定。

为此,占有蜂群3%的侦察蜂负责选取新的蜂巢位置。当蜂群要搬家时,大约50%的侦察蜂会出动寻找理想中的新家。当一只蜜蜂找到它喜欢的新位置时,它会跳一段「摇臀舞」来向其他侦察蜂发出定位信号。侦察蜂们评估每个地点后,在它们认为最有益于蜂群生存的那个地点旁跳舞。

当约有30只或更多的侦察蜂集中在这个新地址后,原蜂巢中剩余的蜜蜂也已经全部飞离原巢来到空中。

蜜蜂的决策过程减少了摩擦,能让巨大的个体群体快速且智能地评估输入信息。最终,30只蜜蜂决定了10000只蜜蜂的命运。

移动讯息:微信蜂巢的形成

当Instagram,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络逐渐式微时,像微信这样的短消息应用却在崛起。微信或许是蜂巢理论的最狂热追随者,它已形成了自己的商业版图。就像蜜蜂中的侦察蜂一样,短消息应用遵循个体间节点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允许自发行为存在,减少了中心化节点的倾向。

1-RwvYZunAJTrB2S1gsk61MQ(1).jpeg

微信从2011年初开始提供服务。如今,你可以用它向街边小贩购买饺子,打车,看新闻,甚至买房。

微信的发展经历,让我们看到产品商业化必须经历的三阶段进化:从无到有,解决需求,最后形成实用的群组。在每个阶段,微信都在用各种方式减少用户之间的阻力。在微信中,只需一定数量的人有了新的想法,很快改变就会遍布整个群体,最终所有人都会从中受益。

  • 从无到有──2011年:当微信刚刚发布时,它只有发短信,传语音,传照片的功能。第二年,随着中国的3G网络全面铺开,微信让用户能够进行语音和视频通话。它可以自动压缩视频来节省数据流量。人们希望使用微信,因为它能让你简单便宜地与他人交流。

  • 解决需求──2012年:中国的微信用户由于过高的数据成本往往不愿意下载单功能应用。在这种情形下,“公众号”,和聊天机器人在微信中出现了。它们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微信来阅读新闻或者查看银行账单。他们的需求通过微信平台得到了全部满足。

  • 实用化──2013年:手机支付和钱包功能让微信的实用性上了一个新台阶,将这个平台带向了完全的商业化。一群中国大学生由于认为在校内买水果太贵,质量差且不方便,自己在微信上做起了水果快递生意。在对他们的采访中,其中一位学生指出:「微信更加灵活『比起淘宝』。任何人在其中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

在微信逐渐发展过程中,新的功能不断出现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个新功能都在增加用户在微信上停留时间的同时,减少了用户间的摩擦。最近的一项改进是Applets的发布。Applets允许开发者在微信中开发完整的HTML5应用。

使微信蓬勃发展的原因并非那些新增功能,而是那些希望通过微信让生活更加方便的独立水果店的小贩,出租车司机和夫妻经营的商店。从长远角度来看,或许这才是成功之策。

在2015年,在微信平台上每天诞生的新公司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2,000家。蜂巢不会在新的功能中诞生,但那些新功能为创造财富带来了机会。

从社交网络到蜂巢的转变

蜂群中相互作用频率的增加和沟通摩擦的减少和人类历史上故事传播方式的变化极为相似。很久以前,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在穿越千年后演变成了神话。文字的发明和第一次读写能力的普及则使得历史在书本上得到更为精确的传播。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传播的延迟逐渐缩短。道路网的建设让信使可以快速传递消息,而后,道路两旁架起了电缆,电报出现了;再往后,人们开始使用广播。现在,你有了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应用,短信,拍照手机,还有视频直播。

1-G8AbZZeHGixNsT--Rj195g(1).jpeg

当信息网络从巨大的数据中心分散到各蜂窝站点和云端时,每个人可使用的带宽都变得大了。我们不再受限于多点接受同一信号的广播模式了。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照片和视频的方式,以更高频率发送和接收大量的数据。我们和他人保持着时刻联系。

从个体到组织,社交网络转变成群组经历了同样的过程。

工具化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的功能是连接人与人并扩大人际圈。但最初增进关系的目的已经被现在不断表达心情、分享体验的诉求所代替了。

2012年的Facebook:
   我们的目标是使得整个世界更加开放和紧密联系。
   2016年的Facebook: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让Facebook成为一个便捷的热门产品,让人们能够通过移动设备和个人电脑与他人联系和分享信息。

2012年,Snapchat这样形容自己:
   Snapchat是在iPhone上最快分享你的瞬间的方式——比彩信快10倍!
   现在,改名后的Snap Inc网站这么写道:
   我们相信重新发明相机,是展示我们为改善人类生活和交流方式努力的绝佳机会。

Facebook和Snap Inc.都在围绕交流和分享体验进行改变,他们目前正在做的是建立品牌家族。

1-Xm1ykuV6h7c2SfY2Vn_FqA(1).png

最初,Snapchat将自己建立在照片和用户体验之上。当公司从一对一交流上升到更加广阔的分享体验平台时,其根基并没有改变。

Facebook对Snapchat「阅后即焚信息」的模仿,以及在产品上像Instagram故事的创意,和通过收购Oculus Rift涉足虚拟现实领域的行为,均显示出它正努力摆脱社交网络,走向快速发展的群组。

原来的Facebook现在变得联系紧密,但仍是一种孤独的体验。你在网上被看到的生活方式,和你的真正生活方式不同。原本的Facebook展现给你的是你想要看到的自己。

相比过去的错误尝试,Facebook和Snap Inc现在正在向新愿景发展。通过创造真实,共享的体验让人们真正联系在一起。

Google,Uber,Tesla和无人驾驶汽车

地图可能是最接近网络字面意义的应用。地图将物理地点连接在一起,告诉你如何从一个点到达另一个。无人驾驶汽车就是建立在地图之上。但他更为工具化,直接带你从一个点到达另一个。

  • 无人驾驶汽车看起来指日可待,是因为他们以谷歌地图和街景为基础——谷歌掌控的全球信息所提供的信息网络上。

  • 在Tesla,他们以销售的汽车,服务中心和超级充电站为基础发展无人驾驶的电动汽车。通过每辆车里的传感器,Tesla已经收集了1亿英里的无人驾驶数据以及7.8亿英里的有人驾驶数据。

  • 同时,Uber正通过已建立的共乘市场发展无人驾驶汽车业务。通过Uber的应用,该公司每天可以收集1亿英里的驾驶数据。相比之下,美国人一生的平均驾驶距离也仅有15,000英里。

为什么这些完全不同的公司都聚焦在无人驾驶汽车上?因为这些公司在乎的是平台和群组,而不仅是没有驾驶员的道路。

谷歌10-K文件,2016年:

从根本上讲,本公司一直力求做到更多,倾尽全力去做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

Uber的博客,2016年:

旧Uber是黑白的,冰冷而有距离感。这与Uber的初衷──一个融入了城市和如何通行的交通工具网络的形象并不相符。为了展现人性的一面──我们的核心价值—我们要增加色彩和图案。

对于谷歌这个搜索巨头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让信息帮助工作。借助已有的大量数据,有关道路,驾驶行为,物理实体,进行研究,随后持续改善系统。与此同时,Uber从一个打车服务软件转变成为交通系统的蜂巢。通过简洁高效的界面,Uber可以通过算法指引人们更加有效的出行。以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他们的下一步计划,符合逻辑。

通过更准确地将车从A开到B处,无人驾驶汽车将会减少在路面上行驶车辆的数目,以及因车祸造成的死亡人数,甚至保险理赔的金额。蜂巢给了我们一个共同解决这些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的机会。

未来将是蜂巢思维

网络的价值通常与「更多」这一理念紧密相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效应”。越多的人和事参与网络,它们越有可能相互联系起来,网络的扩张就越有价值。

然而现在,我们的世界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更少」。全球变暖和干旱意味着每个人的资源将会减少。与此同时,美国和欧洲的人口增长开始停滞,而经济发展的「免费午餐」正是人口增长带来的红利。同时人口的增长在美洲和欧洲都开始停滞,伴随着“免费午餐”经济增长而来的是增加的人口。

蜂群的效率大过其中个体能力之和。在蜂巢中,驾驶者和乘客的网络也可以作为基础建立其他服务。对于那些像蜂群一样运作的公司来说,纯粹的数量并没有过去那么重要。通过增加节点间的相互作用并减小摩擦,他们可以几乎无限制,实时地获取数据,连接每个人,从而快速增长。

蜂群正在自发地不断扩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众多公司已开始顺应同一趋势。这种发展是有理由的。下一代科技巨头不仅仅选择了正确的趋势,它们也正通过和蜂群的其他部分同步来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他们不仅仅是蜂巢,他们具有蜂巢思维。

产业产业蜂巢网络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