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专访BrainCo 韩璧丞:脑控设备会成为人机交互的终极模式

在2016年的 CES 上,BrainCo (www.brainco.tech)的第一款家用可穿戴脑控智能设备Focus1 引起了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法新社、Discovery News、Yahoo Tech等多家媒体将其评为2016 CES八大看点之一,同时也是其中唯一一家初创公司 。那什么是脑控智能应用呢?BrainCo 的这款产品到底又有什么独到之处?机器之心有幸采访到了BrainCo 的创始人韩璧丞博士以及他开发团队的两位核心工程师王天河、黄雨辰。 韩璧丞博士,出生于1987年的年轻CEO,在成立BrainCo之前做过医疗仪器的研发,机器人的相关工作,也有过两次创业经历。2014年开始在哈佛脑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习基本的生物和神经学知识,同时也着重了解神经科学上传导和算法。同年,BrainCo 公司成立,历经两年的时间,公司扩展成为拥有15为精英人才的初创团队,专注提高脑专注力和控制力的第一代产品Focus 1也将于今年第三季度上市发行。黄雨辰是BrainCo的软件开发工程师,王天河是BrainCo 的电路设计工程师。

入行:「实验室与市场的脱节就是创业机会」

机器之心:之前您在西雅图求学期间,有过两次创业的经历,也是关于脑控智能方面的么? 

韩璧丞:我的第一个公司主要做的是无针头胰岛素针,类似于对胰岛素笔的改良。如果身边有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的人可能知道,有时需要注射很多次才能把胰岛素打进去,后来我们公司做了一种针,可以利用高压把药剂大分子喷进皮肤里;第二个公司做的是一个微流系统,就是工厂里医药系统分流筛药的一个装置。 

2016-03-21

机器之心:那无论是胰岛素针还是微流系统,和现在BrainCo做的这个脑控智能还是很不一样的。那是什么契机让你选择了脑控这个领域? 

韩璧丞:当我在做第一个医疗机械的项目时,对美国整个的医疗市场有了很好的了解。当时就和几个同事一起做了一些脑控装置的初步尝试,发现(其性能)比当时市场上卖的一些玩具里应用还要好。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深挖的领域。后来我们找了第三方调研公司做了一些市场报告,发现脑控智能比起其他的智能领域,还处在一个新兴的阶段,但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它是基于脑科学,其依赖的是人类大脑数据。于是,我申请了哈佛的脑科学专业打算继续深造。

机器之心:所以说,你是为了BrainCo 才决定去读一个博士学位么?

韩璧丞: 其实当时还不知道BrainCo这个概念,我只是想学习一些和生物,和脑科学相关的知识。因为我自身是机械工程出身的,也是想通过哈佛脑研究中心的资源更好得了解脑控技术。

机器之心: 那对比这个博士求学的前后,你对于脑控技术这个行业的预期有发生变化么?是更坚定了当初的想法还是有了新的发现? 

韩璧丞:是的,在这个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市场上的产品和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对称。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实验室已经可以做很多比较复杂的控制以及脑健康方面的检测,像类似于对多动症的治疗,残疾人使用的机械手我们在很多年前都实现了。但因为这个脑电装置和算法都比较复杂,日常生活中的人还很难体会到这个优势。所以,我觉得市场上有很大的机会让这些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实现。

机器之心:哈佛大学给BrainCo 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韩璧丞:举个例子,哈佛大学现在进行的脑研究的仪器一台就要7万美金,而且一个下午可以征集到好几个实验者参与实验。但是我们BrainCo现在是否能够有这台7万美金的仪器呢?我现在还是需要从学校里进行研究,学习更多。学校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机会,比如我受朋友之托,在学校里讲一个Deep Learning的课,在课上我获得了机会可以让同学们一起跑BrainCo的算法。这些都是学校里进行研究的优势。但是下一轮融资之后,我们打算建一个脑研究中心,Boston Brain Institute。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调研,这完全可行。这个Institute就跟学校的模式是一样的,由政府公司等出资金来保证研究进行,因为研究是为整个社会福祉而做的。这样等于就可以在自己的实验室里,更加专注地进行研究。

产品与市场:「要做脑控领域的NO.1」

机器之心:就像您所说,从实验室的研发和一个市场化的产品,是有很多不用的。那就针对BrainCo 的第一款产品Focuse 1 而言,整个产品开发中最难的是什么? 

韩璧丞:因为我们的团队大多是学院出身,所以第一个难点其实是我们自身对于产品的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认识不够。CES 是一个电子产品的展会,展示的是一个理念,所以当时我们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界面。但是,顾客是需要真真正正使用产品,这里面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如何将成本降低,如何提供更好的交互这都是接下来的挑战。

王天河(硬件工程师):从技术方面来谈,对于电路设计而言,BrainCo 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将如此复杂高精度的电路做小。因为这个技术最终是以可穿戴产品的形式得以呈现,所以体积和轻重都会直接影响到客户的使用和适应度。当我们的第一代产品成功实现了「瘦身」之后,第二个问题就是怎样有效的控制成品。因为在一代的开发中我们使用到了很多医疗器械领域的比较昂贵的芯片,这大大的提高了我们的成品。作为一个公司,如果能给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但无法创造利润自己也无法存活。最后,我们还要考虑对于之后更新换代的可兼容性。对于客户来说,脑电还是一个很生疏的概念,如果我们能给这个产品赋予一定的娱乐功能或者其他辅助功能,这样再今后的产品迭代中用户会感受到更多的附加值。

机器之心:刚才我们一直在说脑控智能产品,谈到各种应用,听上去很炫酷。但是对于一般人说来,也许这个概念还是很陌生。作为普通人,该如何理解脑控技术呢?是什么造成了你前面所说的这种研究与市场的脱节呢? 

韩璧丞: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脑控技术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它从1920年代 就已经存在了。但是他的局限性在于它的佩戴方式,它是一个必须戴在头上的很多贴片的装置。第二就是人们对于它的认知。之前大家都会认为一个人戴脑电一定是脑袋有病,需要治疗才会用。但其实在科研的领域对于脑电的研究远远不止是癫痫这一类的疾病,还包括人情绪的测量、注意力的调节、大脑潜能的开发,以及一系列用脑来控制的行为研究。对于产品研发和市场化的不对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检测脑电的算法非常复杂。在哈佛的脑研究中心里面其实有很多的科学家就是在做算法的生成和研究,可以说现在你看到的市场上所有的产品都还是在用最传统的算法。传统的算法认为,脑电是一个一维的信号,是一个生成和识别的过程。现在市面的产品是人为的将一个脑电信号分成四个不同的波形,然后用四位变化后算这个四个波的能量比。而BrainCo 的这代产品其实是集合了研究室内最新的运算模型,我们可以在应用层面上得到更好的控制,更多的信息。

机器之心:为什么脑控技术这两年又开始这么火呢? 

韩璧丞:从美国的角度来说,从2013年开始奥巴马政府开始实行一个「脑计划」,在这个里面有一项就是鼓励各大实验室开放一些项目,和其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之前脑技术是属于最顶级的技术,很多的研究成果是不对外公布的。通过这个「脑计划」,可以让更多的研究成果成为创业公司可获取的资源,也能激发人们对其应用的探索。从国内的角度来说,现在在脑控这个行业也有几家新兴的公司出现,但他们的芯片装置还是停留在和美国加州的一所玩具公司使用的结构一样,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测脑电的装置。虽然他们的装置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控制,比如一维的一些运动,但并不会起到提高脑功能的作用。

机器之心:所以说脑控领域的这些公司会从「算法」和「电极」两个层面来竞争? 

韩璧丞:可以这么说,之前在CES 上也和Intel 公司聊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未来这么多脑控公司中会成为大公司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做算法的,另一家就是做电极的。电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因为一般人不会愿意把头发润湿去获取脑电。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一个无线电极,它可以透过头发取脑电。所以应该这样来说,未来的脑控公司会在算法和电极两个大的方向上去竞争。芯片和算法到最后也会统一到一起。

机器之心: 脑控技术可以让患者进行情绪管理,睡眠管理等等。那你觉得BrainCo在技术方面区别于其他公司的地方在哪里? 

韩璧丞:就是睡眠管理来说,现在市场上也有一些产品是可以检测睡眠的,比如Apple Watch、各种手环,但他们测量的其实都是你身体的运动。可是,有些人他们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但是睡眠质量也不好,所以说让从医学层面来说要达到比较准确的睡眠监控,只有从脑电的层面来研究。通过脑电,不仅可以判断你是否睡着,还能判断你处于睡眠五个层次中的哪一层,并且还可以准确测量你什么时候在做梦。所以说,脑电是一个比较精准客观的能够判断你睡眠质量并且分析你睡眠好坏的方法。但是对于一般的消费者来说,是类似手环或者Apple Watch 这样的产品更容易接受,还是两个需要贴在头皮上的芯片更容易接受呢?即使我们做得很轻了,但用户现在肯定还是选择前者。但我相信,随着对于公共教育的不断推广和脑技术的不断完善,在未来的市场消费者是可以接受脑控智能产品的。

机器之心:您觉得这个产品的爆发期会有多久?

韩璧丞:我从2011年就开始在美国做医疗器械开发,获得了很多专利,也拒绝了很多医疗器械公司的邀请。我就想赌一把,事实上我的判断也是正确的。比如有一家跟我们同时期的脑电公司,叫MindMaze,他们的技术、算法远远不如我们,但他们的应用场景选择的很好,他们完成了能在虚拟现实的世界中使用脑控制的原型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所以我相信我们只要坚持下来,挺下来,一直都做No.1。

机器之心:那继续从应用层面来看,BrainCo未来主要针对的是普通消费者么?你们如何看待2C与2B之间的关系? 

韩璧丞:我目前打算做两条线。第一条就是针对普通消费者,因为我始终认为顾客的需求是检验产品好坏,促进产品优化最好的方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计划和一些玩具公司,设计公司比如说Phillip、Uncle Milton 进行合作,一起开发产品。也会和波士顿这边的初创公司一起开发一些脑控智能开关等等的应用。2C 的产品是我们来定义的,从外形到功能;而2B 的产品我们更多的是提供技术、提供芯片(电极)。比如我们和不同的家居公司合作,最后做出来的可能就是遥控器,但是我们只是在其中提供算法和芯片。  

机器之心:Google Deepmind的Demis同样是曾进行过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但他最后将从人脑中获得的灵感用于让人工智能获得更多能力。而BrainCo则将脑神经的研究,运用到让人类获得更多能力的方向上。根据现阶段脑神经科学及认知科学的研究发展程度,是否前者会比后者更容易进行实践呢? 

韩璧丞:其实我们使用到了大量各种不同学科的技术。脑电信号需要对从脑采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分层和分类等,这中间我们也使用到了一些深度学习的技术。我们有一个MIT的合伙人,他是研究地震波的,现在他也在用一些地震波的技术来进行脑电分析。我们现在做的这个领域,需要大量的跨领域的技术来结合完成。

2016-03-21

机器之心:刚才提到我们的设备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那么BrainCo在脑电数据的使用上是? 

韩璧丞:我们的商业模型其实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个是产品,另外一个就是数据。就比如在我们脑研究中心,采集一个人类的脑数据大概是170美元。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脑电库中, 也只有4万多个人的脑电波数据。我们从一开始就想要做成医疗级别的芯片,也是为了能为更多的的科研研究搜集数据做一个入口。就比如说,我们完全可以有这样一个模式,把脑控设备送给用户,搜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

未来:「与靠谱的投资人、脑控精英一起改变世界」

机器之心:BrainCo在CES上引起了大量的关注,也有很多投资方与BrainCo接触,那么在你们看来,什么类型的投资方你们会认为是比较理想的投资人呢? 

韩璧丞:我们现在也在融资阶段,最近谈了很多家投资方。我们发现,不同的投资机构,包括中美之间的需求差异都是非常大的。就比如Intel,他们认为我们还比较早期,但是一直在跟我们跟进,会希望我们花大量精力去研究算法,解决问题。但是另外一些投资机构,希望我们能多花精力尽快趁CES的热潮,多卖一些产品,多一些收入,增加估值。但是我认为其实这是一种比较短视的表现。虽然我们需要产品,但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应该放在研发上,才能保持BrainCo在脑电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投资人有长远的Vision是很重要的。比如有的投资人会很直白地问我,下一轮融多少,什么时候融,公司估值多少,我下一轮是不是可以退出;另一些会问你公司是不是想上市。但是还有一些说你不要考虑上市的问题,就先把整个领域做好,把整个领域做透,把整个领域做大。我们的另外一个合伙人MIT的俞竹琳已经休学了,我自己也可能会从哈佛出来,我们出来,就是想要把这个领域做透。

机器之心:作为海外的技术出身的创业者,您如何看待中美技术研究方面的区别?您是如何看待国内的创业热潮,以及国内著名的「山寨」问题?是否担心BrainCo火了之后会被国内厂家山寨呢? 

韩璧丞:首先技术上,从中国来的工程师的技术是很扎实的,中美差距并不大;但是在核心的科学进展上,比如核心脑电分析的技术上,差距还是蛮大的。对于山寨呢,我相信一定会有,但是我们并不担心。即使他们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可以超过我们,但是。这和Intel的理念是很类似的,即使有人reverse engineering,抄袭走硬件,但是在软件和积累的技术细节上,还是拿不走的。

王天河:如果他们模仿的成本超过了他们的利润,他们就自己会放弃模仿。我们在技术上是希望做到让他们模仿的成本变高,比如设置一些壁垒等。另外一个更主要的就是,我们一直会保持最先进的技术,当他们在模仿我们的时候,我们已经到了下一步。所以模仿这个事情,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另外一个是,我们会发展构建我们的开发生态社区,开放开发接口,成为一套开放体系。当我们构成我们的生态链的时候,就更不用担心山寨了。

机器之心:在脑控技术上,是否需要对不同种族,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专门的调试?人类的思维,在脑神经信号的层级上,是否存在「世界语言」呢?如果存在这种「世界语言」,您是否认为在不远的将来,脑控或相关技术将消灭人类之间普遍存在的沟通障碍? 

韩璧丞:人机交互的方式一直在变化。但终极理想就是用大脑、用思维来控制。而且,我们的脑电设备也会不断发展,现在我们的产品是一个头环,以后可能会是一个像纹身戳或印章一样的东西。

机器之心:我们刚刚谈到了很多,包括团队,产品甚至产业。你也说到了接下里的计划,包括脑研究中心的筹建,那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你们的团队。对于BrainCo 团队来说,你认为现在最缺什么? 

韩璧丞: 无论是现在还是今后的发展,对于BrainCo来说,最缺的永远是精英人才。我们现在开启了一个「门徒计划」暨科技精英养成计划,旨在对接中美创业教育和人才资源,为国内的科技人才创造一个与名校老师面对面交流、打磨实践技能并与全球顶尖创业人才同平台竞技的机会。通过「门徒计划」,国内的优秀人才可以到我们波士顿的总部,到哈佛的脑电研究室学习4-6个月的时间,我们会给他们提供先进的技术指导和经验分享。一旦他们通过考核,我们会把他们派回到中国,他们将会成为我们在国内核心的工程师,去开拓中国市场。我们同时也正在融资,想寻找教育、智能硬件、智能家居领域的战略合作者。希望感兴趣的各位通过我们网站general的邮箱联系我们。

入门脑科学脑机接口创业公司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