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为什么外星生命会是机器人?

本文选自Nautilus,作者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很少有人怀疑机器最终会在某些方面超过人类,但是,离开地球之后生命还在,很有可能转变成一种机器智能。
今年九月,一组宇航员注意到,一颗遥远的恒星异常不规律地闪烁着。他们觉得彗星、太空中的灰尘与碰撞都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但是,每种解释又不同程度地缺乏说服力。虽然没有撰写论文探讨这一情况,但是,宇航员们和其他人还是密切关注着这颗行星,或许光线来自外星先进文明中的巨大建筑物——它会是ET存在的证明吗? 思考这种可能性或其他类似证据时,我们可能会联想到外星生物的样子——绿色,可能还有触须或突出的眼睛。但是,这种想象很可能是错误的。我认为,任何确系ET的证据很可能不是有机或生物生命(像保罗·戴维斯认为那样),而是机器。 人们几乎肯定,机器会逐渐超越人类特有的大部分能力——或者通过赛博格技术(cyborg technology)增强这些特有能力。分歧主要在时间表(timescale):旅行速度,而不是方向。谨慎人士认为,完成这一转型需要几个世纪,而不是几十年。如果这样,那么,较之自然选择孕育出人类的漫长岁月,技术进步所需的时间不过是沧海一瞬——而且(更贴切地说)几个世纪之于未来无尽的时间,如同蜉蝣之于浩淼。未来技术进化最终会超越人类,一如人类(在智力上)超越虫类。
非生物「大脑」也许会很快发展出远超我们想象的洞察力,就像弦理论完全超出小鼠的理解范围。
毕竟,「湿润」大脑的大小尺寸和处理能力有其化学、新陈代谢上的局限性。也许,我们已经逼近这些极限。从祖先漫步在非洲大草原到现在,人类大脑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它帮助我们理解量子、宇宙等一些违反直觉的世界,这很了不起。但是,没理由认为,我们能够理解现实所有关键特征。科学前沿正在快速推进中,但是,我们有时也会「撞墙(hit the buffers)」。可能存在一些关乎人类长久命运的重要现象,但我们并没意识到, 就像猴子理解不了恒星与银河的本质。 但是,以硅为基础的计算机(更不用说量子计算机)不受这些限制:这些计算机进一步发展潜力之大,不亚于单细胞进化成人类。无论采取哪种「思考」定义,在思考数量和强度方面,人工智能都将完胜有机人脑。生物大脑的抽象功能促进了所有文明和科学的出现,但是,对拥有更强智力的后人类时代而言,这一至多延续了数万年的思维活动只是一个简短的序曲。 在生物智能无法生存的太空,这一点显得尤为真实。所有生物共生共衍出的地球生物圈不会对先进AI构成限制。实际上,这个生物圈远非最佳选择——星际和星际空间会是机器人制造商用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首选之地,在这里,非生物「大脑」可能发展出远超我们想象的各种洞见,就像弦理论完全超出老鼠的理解范围。 再来看看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本世纪,微型机器人飞船舰队会探索整个太阳系——包括行星,月球还有小行星们。随后部署大规模机器人制造,制造商可以在宇宙建造大型建筑物(这些太空工厂将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小行星和月球上的矿质材料,而不是把它们带回地球)。佩戴轻如薄纱镜片的哈勃望远镜继承者们,将在零重力环境中进一步拓展人类视野,探索恒星,星系乃至更为广阔宇宙。 [caption id="attachment_6438" align="aligncenter" width="733"]机器人探测器:NASA的好奇心号火星探测器是人类众多探索太阳系的手段中的一种. 这是它的自拍,来自NASA。 机器人探测器:NASA的好奇心号火星探测器是人类众多探索太阳系的手段中的一种. 这是它的自拍,来自NASA。[/caption] 人类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呢?无可否认的是,NASA的好奇心探测器在经过火星陨石坑时,可能错过了所有地质学家都不会忽视的重大发现。但是,机器科技发展飞速,人们会研发出越来越完美的无人探测器,尽管无人探测器和载人探测器在制造成本上存在较大差距。AI和微型化技术的进步会降低载人探测器的实用性——实际上,作为一个科学家或者说实用主义者,我觉得根本没必要把人送入太空(尽管我个人是载人飞船爱好者)。 到达邻近星球的时间远远超过人类寿命。因此,星际旅行(除了无人驾驶探测器,DNA样本等)是后人类的事业。他们可能是硅原料的,也可能是长生不死的有机生物,或者彼时的休眠技术已趋于完美。 地球之外的生命可能已经完成了这一转换.。我们可以假设,还有许多其他星球也存在生命起源,其中一些星球上生命沿着类似自然选择的进路不断演化。即便如此,演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几乎不可能同步。如果某一星球上出现了智能和技术,这些智能和技术又大大落后于地球(因为该星球更年轻,或者复杂生命演进过程中存在瓶颈,因此,进化需要更长时间),那么,这个星球就不会显示ET存在的证据。但是,比太阳还古老的恒星周围行星上的生命,可能始于十亿年前或更早。他们很可能已经朝着机器智能占主导地位的文明,多线进化。
也许银河系已经住满高级生命,我们的后代将「加入(plug in)」银河系大家庭。
虽然人类技术文明史仅能丈以世纪——但是,只需一、两或更多个世纪,无机智能就会超越人类,接下来数十亿年,这种超越会一直持续下去,不断演化。这意味着,如果能探测到外星人,它极可能是机器智能: 只要我们还囿于有机之身,于沧海一瞬之间「抓到」外星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对搜寻外星人意味着什么呢?SETI搜索肯定值得,虽然风险太高导致成功率极低。通常,它们会搜寻一些明显人为传输的电磁波。但是,即使搜寻成功(这个可能性几乎不可能超过1%),在我看来,搜到的「信号」也会是无法解码的消息。更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它是人类无法理解的机器的副产品(甚至只是故障信号),这些机器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外星有机体(他们或许还活在发源地星球上,或者早已灭亡)。我们仅能解读来自这种智能文明的信息:该文明是一个(可能是小规模)子集,使用着人类狭隘头脑可以理解的技术。 即使智能足迹已经遍布宇宙每个角落,我们也只能识别其中不够典型的小部分。有些「大脑」会以我们无法察觉的方式包装现实。其他的可能在行星深海之中,过着冥想式的生活,没有留下任何存在的痕迹。因此,首先重点搜索那些围绕恒星运转的类地球行星,会比较靠谱。 但是,科幻小说家提醒我们,宇宙里还有更多的外星存在方式(exotic alternatives)。特别是,我们习惯用「外星文明」指称ET,这太狭隘了。所谓文明,就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相反,ET可能是一个集成智能。即使他们向我们发送信号,由于无法解码信息,我们可能意识不到它来自智能体。一个只知道调制振幅的无线电工程师很难理解现代无线电通信技术。实际上,压缩技术会让信号尽可能的接近于噪声——只要信号是可预测的,它就能被再压缩。 或许,星系中早已充斥着先进生命,人类后代将以低级成员的身份加入这个大家庭。另一方面,错综复杂的地球生物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搜寻行动可能会无功而返。虽然这会让一些探索者失望,但是,也有好的一面:如果真是这样,人类就不用在宇宙大家庭中表现得过份谦卑。我们这个小小的星球——如同浩淼宇宙中不起眼的小蓝点——可能会是整个宇宙最重要的地方。 人类文明只是匆匆过客,但是,它会孕育出下一个文明——一个机器占据主导地位的文明,广为传播,源远流长,那时,在宇宙大家庭中,我们将变得无足轻重。   来自nautilus,作者MARTIN REES,机器之心编译出品。参与人员:Chen Xiaoqing,Rui,Duo Xu,20e,微胖。
入门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